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2 05/ 18 15:31:50
來源:新華網

遠古發現丨90歲博物館研究員揭秘:熊貓是什麼時候開始“吃素”的?

字體:

  新華社重慶5月18日電  題:90歲博物館研究員揭秘:熊貓是什麼時候開始“吃素”的?

  新華社記者張桂林、劉恩黎、朱高祥

  “我們從這塊熊貓牙齒化石來看,小種大熊貓的牙齒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可以證明這一時期的大熊貓已經開始吃竹子了。”黃萬波説。

  重慶巫山龍骨坡出土的小種大熊貓化石。(重慶自然博物館供圖)

  黃萬波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如今90歲的他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擔任特約研究員。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黃萬波給記者講述了大熊貓的直係祖先小種大熊貓的發展歷史,以及大熊貓飲食習慣的演變。

黃萬波在野外考古。(重慶自然博物館供圖)

  “小種大熊貓化石最早發現于廣西柳城巨猿洞,1984年,我在重慶巫山龍骨坡首次發現了小種大熊貓的顱骨,這個顱骨比現生大熊貓的顱骨小得多,牙齒結構與更早期的熊貓相比,變化非常明顯。其上第四前臼齒的主尖內面沒有副尖,牙冠與齒根接合處也沒有釉質凸起,俗稱齒帶,下臼齒也明顯和現生大熊貓更像,便于磨碎、壓斷竹子。”黃萬波説,這證明了這一時期的大熊貓由于生存條件變化,已經從肉食和雜食食性的始熊貓,進化到了以吃竹子為主的階段。

小種大熊貓頭骨和牙齒模型。新華社記者 劉恩黎 攝

  他介紹,小種大熊貓是一種世界上已滅絕的古生物,體長約1米左右,為現今大熊貓的直係祖先,它們活躍在約200萬年前。

  “我們可以推理這樣的場景:在某一個時期,小種大熊貓可能為了躲避劍齒虎等猛獸,鑽進竹林不敢出來,在此期間只能以竹子充饑。這更加鍛煉了它們牙齒適應竹子的功能,為其後代以竹為生的習性打下了基礎。”黃萬波説。

  黃萬波表示,小種大熊貓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和現在的大熊貓一脈相承,其骨骼化石為研究大熊貓不同時期飲食習慣的轉變提供了重要佐證,也對研究大熊貓與人類歷史發展、生態演變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參考。

小種大熊貓化石模型近景。(章林攝 新華社發)

  大熊貓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我國瀕危物種保護的旗艦種和傘護種。多年來,我國採取了一係列措施加強對大熊貓的保護。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顯示,大熊貓分布在秦嶺、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和涼山等6大山係,野生大熊貓數量為1864只。

  “大熊貓的生存環境受食物、溫度、濕度、微量元素等多種因素影響,這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黃萬波説,大熊貓化石研究的教育意義在于,要想讓大熊貓與我們的子孫後代同行,必須把生態環境保護好。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 】
01003009095000000000000001112410112866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