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4/ 13 15:19:03
來源:新華網

長達3米、外形憨萌、游泳能力強,科研團隊發現新魚龍化石

字體:

  新華社武漢4月13日電(記者李偉)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地球科學學院韓鳳祿副教授率領的團隊宣布發現一具約2.5億年前、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的早三疊世魚龍化石。該魚龍長達3米、外形憨萌,可能具有更強的游泳能力,作為一個新屬種,被命名為“粗壯百色魚龍”。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已在國際生物學期刊《同行評議科學雜誌》(PeerJ)在線發表。

  聯合研究團隊對化石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修復。該化石主要包含了軀幹的前半部分,由於未保存頭骨和大部分肢骨等關鍵部位的特徵,給鑒定帶來了一定困難。

韓鳳祿副教授在修復化石。(受訪者供圖)

  研究人員經過對比研究和統計分析,最終識別出了一些關鍵特徵。“這件標本雖然保存不完整,但具有魚龍類所獨有的一些特徵,不同於鰭龍類等其他海生爬行動物。”韓鳳祿説。

  據悉,魚龍是繁盛於三疊紀和侏羅紀的海生爬行動物,最早出現在約2.5億年前,在9000萬年前滅絕,大約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魚龍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謎。目前發現的魚龍最早出現在早三疊世,在日本、加拿大、北歐和中國湖北、安徽等地有過正式報道,多為長度不超過1.5米的小型個體,其化石材料和分佈範圍都較為有限。

百色魚龍(上)和巢湖魚龍(下)復原圖。(受訪者供圖)

  此次發現的標本體型較大,據估測全長可達3米,遠大於此前國內發現的早三疊世魚龍。復原後的外表與現代的海豚相近。“相比其他早期魚龍類,百色魚龍有着更長、更強壯的前肢骨,暗示了百色魚龍可能具有更強的游泳能力,可能在當時的海洋中扮演了一種高級掠食者的角色。”韓鳳祿説。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5000000000000001111326112855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