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3/11 13:58:14
來源:新華網

全國人大代表陳溫福:農業科技要與數字技術加強融合

字體:

  新華網北京311日電(趙秋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抓好農業生産,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38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説,確保糧食安全是關係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十四五”把糧食安全作為重要規劃內容提上議事日程是英明決策,種子創新、耕地保護和水利是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和關鍵。

6S8G5943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受訪者供圖)

  以下為訪談實錄:

  主持人:糧食安全事關中國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如何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請問陳溫福,針對我國糧食安全,您有哪些思考?

   陳溫福:我國有14億人口,可以穩定用于糧食生産的耕地只有18.26億畝。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如何確保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特別是在“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草案中提到,“適應確保國計民生要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健全農業支援保護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均把糧食安全作為重要方面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這是非常英明的決策。

  主持人:針對種業創新,您有哪些建議?

  陳溫福:糧食安全的關鍵基礎之一是種子。今年兩會和“十四五”規劃中,特別強調了種業創新問題,“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提高農業良種化水準”。從整體來看,我國種業發展不錯,截至目前,我國水稻、小麥這兩種主糧,超過95%甚至100%種植品種均是我國自己培育的品種,玉米自己培育的品種也超過95%。種子創新未來如何可持續發展,應該提上議事日程。因為農作物種子有更新換代的過程,一個新品種育成推廣以後,只能用幾年到十幾年就會退化,必須有新的品種來替代。因此,農作物種子創新應是個源源不斷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也是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隨著我國商業化育種創新體係的建立和發展,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諸如新品種“井噴式”審定、低水準重復、創新乏力、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等。事實説明,簡單照搬西方的商業化育種模式是行不通的。單純模倣西方怎麼超越西方?就像我們要搞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係一樣,種業發展也要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道路,而不是一味地照搬發達國家的模式,一邊倒地片面強調、誇大商業化育種的作用。在我國,種業創新特別是種質資源創新等基礎性研究,還得依靠國家支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來完成。

  主持人:您認為應如何保護黑土地?

  陳溫福:保證糧食安全的另一個關鍵是耕地。由于我國人多地少,為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不得不強化耕地産出,依靠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來獲得高産。而且只種不養,導致耕地的嚴重退化。特別是東北的黑土地,退化已經非常嚴重,如果不加以保護,再過若幹年,生産力將會明顯下降。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到“加強黑土地保護,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要在東北地區推行1.47億畝保護性耕作,以此來保護黑土地。但是,黑土地保護絕不僅僅是採用保護性耕作這一種途徑就能實現,還應該包括秸稈還田、休耕輪作等。

  根據我多年來對東北糧食安全、黑土地保護和濕地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保護黑土地最好的方式就是種水稻。因為種水稻會有大量根系留在田裏。據實測,在風幹條件下水稻的籽粒、莖稈與根系的重量之比大致為1:1:0.75,假設一畝水稻産550公斤稻谷,大概就有412.5公斤的稻根留在土壤中直接還田了,基本可以維持土壤有機質平衡。而且,水稻在淹水條件下生長,在淹水條件下,土壤有機質礦化緩慢。我國凡是種水稻的地方,耕地都沒有退化,只有種旱田才發生退化。因此,在東北地區種水稻是保護黑土地的最佳選擇。

  但是,種水稻必須有水,傳統認識上認為東北缺水,不宜種稻。實際上,東北地區耕地畝均水資源佔有量超過550方,也就是説問題並不完全在于缺水。東北地區水資源問題,一是分布不均勻,北多南少、東多西少、周邊多中間少;二是缺少控制性水利工程,水資源利用不合理。例如,黑龍江兩江一湖的地表水資源我們並沒有好好利用,絕大部分都成了“過境水資源”流到國外去了,我們卻還在打井種稻。帶來的後果就是地下水位下降,影響到濕地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我建議,國家在制訂“十四五”和二0三五年遠景規劃中,重新規劃東北水資源布局,啟動類似“南水北調”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亦即實施“北水南調、東水中引、河湖貫通”建設工程,確保東北地區至少有1億畝以上的黑土地種水稻,徹底實現東北地區糧食生産、黑土地保護與濕地可持續發展的動態平衡。當然,這是需要國家支援和長期投入的大工程,但也是利于當代、惠及子孫的公益性事業。我們正在規劃建設10億畝高標準農田,應該同時考慮水利和耕地,並以水利為基礎重新規劃東北戰略糧倉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過去,我們講“湖廣熟,天下足”,現在應該説“東北熟,天下足”。因為東北地區包括內蒙古東四盟,擁有約4.5億以上的優質耕地,糧食商品率超過70%,可以解決我國很大一部分糧食安全問題。因此,建議國家在“十四五”和二0三五年遠景規劃中考慮該問題。

  主持人:針對“十四五”期間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發展目標,作為科學家,你認為從哪些方面入手?

  陳溫福:我們現在的情況是種地的農民掙不到錢,消費者需要花高價購買農産品,錢大都被中間的流通環節賺走了我認為,搞鄉村振興,首先應該讓農民富起來,只有農民富起來了,才能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才可實現持續發展。也就是説,在農村振興規劃的24字方針中,産業興旺是基礎。因此,我建議,從振興鄉村經濟角度,應大力發展鄉村産業,以農産品精深加工為主體的農業産業化。農業科技與數字技術加強融合,從“最先一公里”到“最後一公里”全鏈路數字化,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用互聯網和大數據連接生産和銷售,盡量減少中間環節,讓農民得到實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

  而我們科學家研制的品種,農民種得好,但賣不上好價錢,等于沒有幫到農民。科學家既要埋頭搞科研,也要切實幫助農民解決真問題。去年12月,我們一批農業院士和專家入駐淘寶,向網友推薦我們技術轉化的優質農産品嘗試直供的基地農業。我們這種就是希望通過電商平臺打通新鏈路,塑造農業品牌。農民也要有品牌意識,大陸貨要有,但也要搞出一些精品來。

【糾錯】 【責任編輯: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