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看了不少“主旋律”題材的展覽,注意到一個現象:展覽館裏年輕人和小朋友越來越多了。而且我觀察到,年輕人都不是走馬觀花地看。有些小朋友充滿了好奇和求知欲,不時向身邊的家長提問。
這樣濃郁的學習氛圍,和近年來黨史教育、愛國主義的大力展開有着密切關係。不得不説,如今的展覽策劃越來越用心了,特別善於加入一些生動的細節,把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中的人情味烘托得恰到好處。比如我在抗美援朝紀念展上看到了當年戰地文藝演出的節目單,裏面有小提琴演奏《思鄉曲》,戰爭的畫卷頓時更豐富起來。
這一代年輕人對黨史對黨史越來越感興趣,用心的講述者功不可沒,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被廣泛地運用到了黨史教育當中。除了設計得更有可看性的線下展覽,線上的主旋律內容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追捧,不信你去刷一刷聚集了年輕人的視頻&&嗶哩嗶哩。在這個被年輕人親切地稱為“B站”的&&上,黨史學習氛圍很濃郁。
10月22日是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紀念日,B站推出了“長征路上”專題。我去瀏覽了專題中的視頻,感覺就像一次性在觀摩了好幾個線上版本的展覽,有點有面有故事,受益匪淺。可見,&&在設計這個專題時,也是十分用心的。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專題集納的視頻UP主身份迥異:有央視新聞、中國日報之類的主流媒體,有共青團這樣的官方機構,也有活躍在B站不同興趣門類的個人UP主。
他們所製作的視頻發揮了各自的優勢:央視新聞採訪了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做成5分多鐘的視頻,展現“每300米就有1名紅軍犧牲”的長征究竟有多艱辛;中國日報從“一根皮帶”這樣的小切口展開宏大的長征故事,將其中艱辛娓娓道來;B站上的人氣軍事UP主“沙盤上的戰爭”做了一個“長征系列”,用沙盤推演的方式再現紅軍史詩般的歷程,把長征路上一個個關鍵的節點做成一個個十幾分鐘的視頻,合集全長7個小時,想來製作這個系列的過程也是一次“長征”。
得益於這些優質的內容,B站上的年輕人仿佛擁有了一張長征“全景地圖”,他們可以在B站“重走長征路”,領悟革命先輩的精神。
在年輕人中間傳播黨史,利用好B站這樣的&&可能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代年輕人在一個碎片化的媒介環境中成長,對黨史的學習也很容易陷入簡單化、標籤化的誤區。而B站的視頻多以數分鐘到半小時之間的“中視頻”為主,這樣的篇幅適合講故事,也適合提供相對系統的短課程,展現更為立體的黨史內容。
經常逛B站的朋友會知道,之所以這個&&那麼吸引年輕人,是因為這裡聚集了一批“寶藏UP主”。這些人和人們印象中的“網紅博主”不同,他們都是自己的興趣領域、專業領域的年輕“達人”。B站上許多黨史內容就是由這些“達人”完成的。他們從各自擅長的領域出發,從不同的角度講述黨史,往往讓人耳目一新。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軍事UP主,他展現長征時使用的形式類似戰略游戲地圖,許多軍事迷、游戲迷立刻心領神會,在彈幕上感慨紅軍面臨的戰略環境有多險惡、突圍是多麼不易。有用戶留言説,這個視頻“一改之前對長征的刻板印象”。還有一個UP主,從前幾年熱播的電視劇切入,展開長征的故事。B站有句口號叫“你感興趣的內容都在B站”,這樣一個巨大的興趣集群裏,主旋律有着多元的打開方式,這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去學習黨史,更能感召更多有才華的年輕人,參與到主旋律的傳播當中。
許多主流媒體、官方機構都在B站上開設了賬號。有趣的是,他們不僅生産優質內容“獨自美麗”,還特別願意和個人UP主“夢幻聯動”。新華網做過一個系列《改變你我命運的那些瞬間》,講述黨史上那些“驚險”的瞬間,就是和B站一個特別受歡迎的知識類UP主“所長林超”合作的。主流機構善於把關方向,人氣UP主深諳傳播規律,可謂強強聯手弘揚主旋律。
李大釗先生曾號召青年,“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B站上,我們能看到青年一代蓬勃的朝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如果年輕人能受到積極正能量的文化氛圍的熏陶,定能養成堅韌的品格,傳承紅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