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這些年,歲歲年年中國緣

2021-02-10 08:57:57 來源: 半月談

  如今提起春節,你會聯想到什麼?

  想必在很多人的心中都保存著獨有的過年記憶。是貼春聯、放鞭炮、拿壓歲錢、團聚吃年夜飯還是守歲?這一項項的儀式感都透露著中國人的濃厚親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友善和世世代代傳承至今的家國情緣。不管身在何處,天南地北的中國人的心都會奔赴“家”的方向。

  可以説春節,凝聚了中國人濃濃的鄉愁民俗、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悠久的歷史記憶。承續中華文明的春節習俗,也在歷史的演變中歷久彌新。那麼,戰爭年代革命先輩又是如何過春節呢?

  新春·新節:戰地春節別樣新

  1938年春節,著名作家周立波路過晉察冀邊區阜平縣,他看到沿途村落“家家門前都挂著一對彩燈,燈是用白色或深紅色的紙糊的,有的做方形,有的是圓的,上面寫著字,畫著畫。畫是梅花和鳥雀一類的東西,顏色和制作都很精致”。但“春聯有些異樣了,大都是‘驅逐日寇,最後勝利’,有的是‘中華萬歲’的橫額”。[0]

  在抗日根據地傳唱的《新年歌》,也表達了人們對抗戰必勝的信念:過新年,唱新歌,勝利之前困難多。加緊整訓多生産,兵強糧足又怕什麼,只要時時準備好,鬼子沒奈何。[1]

  在黨的領導下,抗日根據地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春節的氛圍也更加熱烈。1943年春節,謝覺哉在日記中記下了延安過春節的情形:“爆竹、年畫、紅燈比去年熱鬧”[2]。

  戰爭給生活帶來了苦難;春節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年俗在延續,延續的是希望,也是文明。

  新政·新風:軍民團結魚水情

  正月裏來是新春

  趕上了豬羊出呀了門

  豬啊羊啊 送到哪裏去

  送給那英勇的八呀路軍

  ……

  每當聽到這首歌時,總能想起延安時期的雙擁運動。1943年春節前,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了《關于擁護軍隊的決定》,隨後八路軍留守兵團又作出了《關于擁政愛民的決定》。春節期間,時任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的林伯渠代表邊區人民,慰勞南泥灣等地的駐軍和抗屬,人們張燈結彩,歡欣鼓舞。[3]

  唱新民歌、扭新秧歌、貼新門畫等春節新風,映襯著根據地人們新的精神面貌;而春節期間的“擁軍優抗,擁政愛民”運動,推動了黨、政、軍、民的空前團結,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基礎。

   新年·新願:早日勝利盼團圓

  1949年春節前,冀南解放區棗強八區大成村的農民喬俊英給在前線丈夫的一封家書中,表達了自己喜迎春節的心情:“咱家真是翻了身,逢到新年都喜歡”;又描繪了生活的巨變:“自你參加解放軍,不知不覺整三年,封建勢力都打倒,分了東西又分田”;還詳寫了準備過年的情況:“新年的東西買齊全”“紅燭年畫全買到,幾張紅紙寫新聯,上聯寫的咱翻身,下聯寫上要生産;豬肉羊肉蔥姜蒜,我和婆婆磨白面。”最後表達了期待:“全國眼看要解放,反動派幾天就完蛋,你要最後努把力,勝利以後再團圓”[4]。

  朗朗上口的文字,通俗易懂的道理,至今讀來仍讓人能感受到喬俊英內心的高興和期待。

  回眸歷史,重溫那些戰火中的新年,體會老一輩革命軍人一家不圓萬家圓的犧牲奉獻精神,你會發現民俗傳統在他們心中沉淀,愛國報國之緣在節日中凝聚,鐵血軍魂在槍林彈雨中傳承。

  新中國成立後,一年又一年的春節,給我們留下的回憶都不盡相同。從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央視春晚,到闔家走進影院觀賞春節檔賀歲影片,我們娛樂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從嚴重超載的綠皮火車,到時速350km/h的復興號高鐵,我們回家的旅程越來越輕松;從提前半月開始辦年貨,到隨時隨地的外賣快送,我們飯桌上的年味越來越豐富......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節日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變遷中我們濃濃的親緣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早就深深地鐫刻進所有中華兒女的骨血裏。

  2021的春節,全國人民為了抗擊疫情而放棄團圓過年的民俗習慣。“緣”地過年,每個留在異鄉的人當下所作出的犧牲,成就的是小家與大國今後共同的緣聚!

  圖片來源:新華社、新華視界(張鋮)、新華網(梁甜甜)、中國照片檔案館

  [0] 立波:《晉察冀邊區印象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版,第160頁。

  [1] 闞培桐編:《民族之魂:中國抗日戰爭歌曲精選》,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頁。

  [2] 謝覺哉:《謝覺哉日記》,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4頁。

  [3] 《解放日報》1943年2月26日。

  [4] 喬俊英《寄給前方的丈夫》,《人民日報》1949年2月21日,第4版。

[責任編輯: 張欣爍 ]
01003009095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08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