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總師 | 去地下700米抓“幽靈粒子”——專訪江門中微子實驗首席科學家王貽芳-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19 15:17:31
來源:新華網

大國總師 | 去地下700米抓“幽靈粒子”——專訪江門中微子實驗首席科學家王貽芳

字體:

什麼?!科學家正在地下捉“鬼”?

但這個“鬼”,不是你想的那個鬼,而是被稱為“幽靈粒子”的中微子。它,幾乎無處不在,每秒有3億億個太陽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我們卻絲毫感覺不到。

要在浩瀚宇宙中捕捉到這個“幽靈”,如同大海撈針。廣東江門的一處靜謐山體深處,地下700米,中國科學家歷時10餘年建了一個大“玻璃球”,正在抓中微子。

費這麼大力氣捕捉中微子,究竟是要幹什麼?今天,《大國總師》對話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首席科學家王貽芳,聽他講講中微子。

(一)“幽靈粒子”是個啥?

首先要説的是,它太神秘了!

中微子是宇宙基本的粒子之一,也是最古老的物質粒子。現在,宇宙中每個角落都瀰漫着巨量中微子,大部分為宇宙大爆炸的殘留,每立方厘米大概有300個。

它們以接近光速運動,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相互作用,穿透能力特別強,極難被探測,因此有“幽靈粒子”之稱。打個比方,地球的直徑約是12700多公里,穿過地球這麼厚的物質,100億個中微子可能只會被截住一個。

中微子就像宇宙留給人類的一道謎題,直到1956年,人類才首次通過核反應堆捕捉到中微子的蹤跡。從那時起,中微子便成為物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但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這,引發了全球科學家的無限好奇。

“在構成物質世界的12種基本粒子中,中微子佔了其中的3種。如果中微子有一點點質量,對於研究整個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發展,乃至宇宙星系的性質會有很大影響。”王貽芳説。

科學家們認為,廣泛存在於物質世界中的中微子,攜帶着非常多重要的神秘信息,其中就包括反物質世界的信息。

真的存在反物質世界嗎?如果真的存在,它在哪?

或許,能從中微子裏找到答案。

從提出中微子假説,到首次發現中微子,再到證明中微子具有極其微小的質量,全世界科學家用了將近70年。中微子質量排序是目前全球爭相研究的前沿熱點難題,在此之前,有關中微子的重大發現,多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我們的職責就是發現前人沒有發現的規律,産生新知識。”懷揣着對未知的好奇,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王貽芳奮戰在基礎科學研究一線。在中國做中微子振蕩實驗,成為他一大心願。

2003年,王貽芳帶領團隊論證設計了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並於2012年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科學》雜誌將這個發現列為當年“全球十大科學進展”。

如今,江門中微子實驗接過了接力棒,開始測量中微子的質量順序,有望揭開“幽靈粒子”的另一個神秘面紗。

(二)為何要去地下700米?

相信很多人會好奇,捕捉中微子的大科學裝置長什麼樣?

如果俯瞰,中微子的中心探測器好似一個超級大的西瓜,浸泡在44米深的水池當中,正睜大“眼睛”尋找中微子的蹤跡。水池頂部,則是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宇宙射線徑跡探測器。

至於為何要建在地下?答案是過濾“噪音”。

王貽芳告訴記者,地面上有很強的宇宙射線,會干擾對中微子的探測。700米山體和岩層就相當於過濾器,可將宇宙射線的強度大幅降低,讓研究者得到純凈的中微子信號。

江門中微子實驗是世界上首個運行的超大規模、超高精度中微子專用大科學裝置。當然,這個“大”,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

“之前國際上類似的實驗只有我們的1/20,甚至1/50,不可能沿用過去小裝置的方法,必須發明全新的技術。”王貽芳説。

在王貽芳身上,綜合着堅毅果斷與嚴謹理性,面對一個接一個的難關,總是堅持而不妥協地克服。

他常説,“我們做科學研究的人,一輩子做的事都是第一次,不可能有別人替你做出來,只能靠自己。”

憑藉一股拼勁,王貽芳帶領團隊研製出新型光電倍增管及其水下防爆系統;研發出高潔凈度、高密封、高效率的液閃純化系統;完成直徑41.1米的不銹鋼網架等關鍵部件的設計、研製及安裝;製造出直徑達35.4米的有機玻璃球……創下多個“世界之最”。

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從今年8月26日開始運行,取數。王貽芳來實驗室的頻次,也由建設時期的每月一次,變為不定時來一次。可這裡,依舊是他放不下的牽掛。 

“這個裝置設計壽命是30年,除非關門,或者被拆掉,否則我一直都會為它操心,直到我閉眼那天。”王貽芳説。

(三)捕捉看不見的粒子,究竟為了什麼?

建成世界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僅僅是開始,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從海量的干擾信號中,捕捉到那些看不見的粒子。

“裝置主要捕捉來自&山和陽江核電站産生的中微子,每天能探測到50個左右的中微子。”王貽芳語氣平緩,然而,這個數字背後卻是每秒1000個事例、每天數千萬數據中的精準篩選。

中微子,從1930年起就吸引着全球科學家的目光,一代代研究者前赴後繼。現在,江門中微子實驗的數據開始大量産生並在合作組內共享,一場揭開中微子奧秘的國際競賽,已經悄然開啟。

“誰能贏,取決於誰先做出來探測器。當然,科學上很大程度上也有運氣在裏面。”王貽芳説。

預計未來三五年,他們的研究會有比較好的成果,“如果運氣好的話,能碰上一次超新星爆發。雖然銀河系每百年才有一次超新星爆發,人類已有300多年未見,未來30年再看到一次的可能性,應該説還不小。”

從醞釀籌建到運行取數,王貽芳陪伴這個項目走了17年。當被問及是否有過動搖,甚至被質疑時,他説,“中國有領先的科學裝置最重要,我們不能缺席基礎科學研究的最前沿。”

與年輕時,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參與既定課題不同,王貽芳在中國實現了自主設計實驗的夢想。“只有做獨一無二的裝置,才能體現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他看來,中國佔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和經濟總量,理應對科學作出相應比例的貢獻。

這麼多年了,經常有人問王貽芳,你們做中微子研究,有什麼用?向大家解釋這份“重要”之外,王貽芳的思考則更為深遠。

“中國有四大發明,知道怎麼製作火藥,但根本不知道背後的化學規律,沒有發展出相應的科學體系。”他認為,從歷史來看,因為不重視基礎科學,中國吃過太多虧。

站在微觀與宏觀世界的交匯處,王貽芳這樣定義科學工作的意義:無論是經濟,還是技術,最終都依賴科學,科學一定要先行一步。他希望通過幾代人的努力,趕上我們過去落後的階段,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留下中國人的貢獻。

 

策劃:儲學軍 車玉明 劉洪

統籌:李曉雲 黃玫

記者:李由 馬曉澄

編導:劉袁媛 於子茹

導演:劉廈

攝像:陳雪瑩 伍嘉煒 俞歡

素材提供: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設計:史澤瀚

【糾錯】 【責任編輯:於子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