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訪談|如何培養面向世界的法治人才?-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14 09:10:27
來源:新華網

新華訪談|如何培養面向世界的法治人才?

字體:

想象一下:在一間模擬仲裁庭裏,年輕的學生們用流利的外語就跨國貿易爭端展開激烈辯論;

隔壁教室,來自上合組織成員國的教授正在講授國際司法合作前沿案例;

校園裏,一群剛通過二次選拔進入“涉外法治人才班”的學生,正討論着如何爭取赴海牙國際法庭實習的機會……

這,不是某部律政劇的場景,而是上海政法學院為培養能夠走向世界舞&的法治人才所打造的日常。

當法律成為國際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通用遵循,上海政法學院正潛心培育着涉外法治領域的 “新生力量”。近日,該校黨委書記葛衛華做客新華訪談,揭秘了他們如何走出一條特色化的人才培養之路。

三個關鍵詞定義“上政底色”

長三角高校林立、強校環伺。在這樣的生態中,這所立足上海的高校如何讓本土培養的法治人才具備全球勝任力?葛衛華希望“走出上政的差異化道路,體現自身競爭優勢”,採訪中,他用三個關鍵詞概括了上海政法學院的辦學特色:上合、法治、務實。

其中,“上合”指的是學校擁有的“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司法交流合作培訓基地”。該&&使這所地方高校能直接服務國家安全與外交戰略,打通了學校與國際司法合作的高層通道。

“法治”,是學校的學科主幹與辦學底色,作為政法類院校,法學教育是核心,依託上合組織&&,上海政法學院通過培養涉外法治人才,走出一條差異化發展之路。

“務實”,則體現了上政人的精神品格——勠力同心、敢闖敢幹,並將“國之大者”的責任轉化為紮實的行動。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上海政法學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其中,學校明確將“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作為核心特色,開設“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基地班”,實施遴選機制,開放校內二次選拔,吸引優質生源。

學校還牽頭成立“上合組織法律大學聯盟”,目前已有31家成員單位。今年3月被教育部正式確立為上合組織大學法學類中方牽頭高校。該聯盟構建了“學分互認、師資互派、科研互助”的“三互”機制,既促進國際司法合作,也反哺本校人才培養。

此外,學校建有模擬仲裁庭、全國首家“模擬仲裁診所”,並大力推動學生赴國際組織實習。葛衛華透露,該校輸送學生到國際組織實習的人數,“連續幾年在上海高校中名列前茅”。

“請進來”與“走出去”,構建國際化育人閉環

葛衛華回憶,2013年,中方在上合組織比什凱克峰會上宣布在上海政法學院設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司法交流合作培訓基地”,學校由此開始承載起了為上合組織成員國培養司法人才的戰略使命。

當全球競爭聚焦於規則話語權,上海政法學院如何破解“閉門造車”的育人困境?葛衛華道出了破局的關鍵:“一方面要請進來,另一方面要走出去。”這並非一句空話。

“請進來”方面,學校通過設立“尚合學者”等項目,邀請歷任上合組織秘書長、國際法律專家來校講學;同時創設“尚合青年”計劃,吸引上合組織成員國學生來華學習,促進中外學生交流。

“走出去”則體現在海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上。例如,學校在馬耳他建立模擬仲裁中心,在日內瓦設立國際組織中心,持續組織學生赴海外實習。更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連續14年舉辦Moot Shanghai國際商事模擬仲裁庭競賽,通過打造高度倣真的實戰&&,讓學生在國際競技中提升能力。

截至目前,上政已為成員國培訓近3000名司法執法人才;在反恐、法治、國家安全等領域形成高水平智庫報告;承辦上合組織司法部長論壇等高級別會議,並輻射至“一帶一路”司法合作。

2024年,學校成功獲批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實現本碩博全鏈條貫通培養。在貫通培養機制上,學校實施“一班兩院”模式:“一班”指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基地班,“兩院”包括國際仲裁學院與涉外法治研究院,實現“以點帶面”的長線育人實踐。葛衛華&&,這將使學校在更高起點服務國家戰略與法治中國建設。

AI時代“未來法則”與“溫暖哲學”相互交融

當人工智能浪潮席捲而來,這所政法學府沒有固守傳統,而是選擇主動擁抱變革。他們成立了人工智能法學院,直面那些聽起來像科幻片才會出現的問題。“我們經常開玩笑説,如果未來機器人做了違法犯罪的行為,我們應該追究誰的責任?”葛衛華書記笑着舉例,但笑容背後是嚴肅的思考。這些看似遙遠的問題,恰恰是未來法治必須面對的現實。

更讓人驚喜的是,他們的“未來布局”遠不止於此。從紀檢監察到國際仲裁,從司法鑒定到數字經濟法治,學校構建了一套完整的交叉學科學術體系。在這裡,甚至連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都要學習如何將法治思維融入城市治理,因為學校相信,未來的管理者,首先應該是懂法的思考者。

科技之外,這所大學更懂得“教育的溫度”。葛衛華堅信:“做好老師,最重要的是對學生要有愛。”在他的講述中,我們認識了三位特別的老師:“德叔”張進德讓枯燥的法條在課堂上活起來;王慧博老師一邊打造國家級金課,一邊默默資助困難學生;王存文老師既是警務學院教師,又是板球隊教練,用十年陪伴詮釋了什麼是“亦師亦友”……這些老師的故事,正在悄然定義着這所大學的品格。

在這裡,冷冰冰的技術與暖融融的人情並不矛盾,而是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教育圖景——因為他們培養的,終究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而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背誦者。

 

策劃:儲學軍 車玉明 劉洪

統籌:李曉雲 潘旭

記者:李由

導演:劉慶生

編導:林媚 徐可

視頻製作:陳傑

播控:趙祎鑫

攝像:劉廈 章佳禮

調音:李園麗

設計:史澤瀚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分社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林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