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亮:走好“大別山道路” 勇擔“強農興農”使命-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07 14:27:31
來源:新華網

張慶亮:走好“大別山道路” 勇擔“強農興農”使命

字體:

  安徽農業大學作為一所扎根江淮大地、以農林生命學科為優勢的高校,始終堅持“以農立校、以農興校”,已成為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培養搖籃、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高地、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今年恰逢安徽農業大學“大別山道路”40周年,近日,安徽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張慶亮圍繞學校高質量發展的亮點和成果接受新華網採訪。

  新華網:今年恰逢安徽農業大學“大別山道路”40周年,這不僅是安農精神的體現,更是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科教融合”的鮮活範本。請您簡要介紹安徽農業大學是如何以深厚的“三農”情懷,將論文寫在大地、培育鄉村振興生力軍、為農業強國建設貢獻農業高校力量?

  “40年來,學校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扎根大地辦教育、興科技、育人才,被譽為‘安徽最接地氣的大學’。”

  張慶亮:1985年,學校積極響應國家“科技開發大別山”號召,與革命老區金寨縣聯合創辦“農業專科班”,拉開育人興校、富民強農、校地協同的“大別山道路”序幕。40年來,學校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扎根大地辦教育、興科技、育人才,被譽為“安徽最接地氣的大學”。

  學校聚焦地方農業科技人才需求,舉辦的金寨大專班,首開高校與地方政府聯辦高等教育之先河,為老區培養了565名扎根基層“永久牌”農業專門人才;在全國首創“現代青年農場主試驗班”,被農業農村部評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十大模式之一;率先啟動安徽省“一村一名大學生”人才培養工程,累計培養4.2萬名“一懂兩愛”鄉土大學生。

  學校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持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把論文寫在江淮大地,把成果轉化在産業一線。近年來,學校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基金等項目63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20項;選育水稻、小麥、玉米和畜禽等國家級新品種58個、省級新品種194個,集成省部級主推技術44項,推廣應用“四新”技術1200余項,服務帶動2000多個新型經營主體。聚焦地方産業發展需求,在全省建成8個綜合試驗站、28個特色産業站、193個科技小院,組建42個縣域農業産業聯盟、57個科技特派團,400余名專家常年奔波在農業生産一線,服務支撐全省60%以上縣域農業主導特色産業轉型升級。我們還牽頭組建全省鄉村振興企業戰略聯盟、全省鄉村建設高校聯盟,開展 “百校千鎮萬村大調研”,為鄉村全面振興和安徽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新華網:近年來,從人才培養的桃李芬芳到社會服務的碩果盈枝,從科技創新的破繭成蝶到開放辦學的格局煥新,安徽農業大學高質量發展亮點紛呈,成就喜人。您認為,安徽農業大學取得這些成績的關鍵是什麼?

  “實踐證明,‘改革 開放 創新’的理念是完全符合學校發展實際的,是要堅定不移走下去的。”

  張慶亮:近年來,我們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改革 開放 創新”的辦學理念,立足農業強國、強省建設大局,圍繞高水平建設江淮糧倉、“1+5”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等重大戰略需求,謀劃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科研&&升級,加大對外開放交流,取得了顯著成效。

  實踐證明,“改革 開放 創新”的理念是完全符合學校發展實際的,是要堅定不移走下去的。我們將繼續做好“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大文章,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高水平開放、全方位創新,以改革求突破,以開放尋支持,以創新促發展,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突破,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擴大高水平開放辦學,在辦學理念、體制機制、發展模式上探索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新華網:圍繞“腳踏實地爭創一流,加快建設農工商融合發展的特色高水平大學”的發展目標。安徽農業大學將如何持續彰顯“大別山道路”的辦學特色,奮力創建“雙一流”,回答好“強國強省建設,安農何為”的時代命題?

  “在矢志強農報國、奮力爭創一流的征程上,我們將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

  張慶亮:在矢志強農報國、奮力爭創一流的征程上,我們將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把牢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將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各方面。

  始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抓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加快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着力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家國情懷、德才兼備、人格完善的“強農先鋒、社會英才”。

  始終樹牢“改革 開放 創新”的辦學理念,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高水平開放、全方位創新,整體提升發展質效。

  始終走好“農工商融合發展”的辦學路徑,堅定不移走好“大別山道路”這一強校興農之路,聚焦行業産業未來需求,做強農科、做大工科、做優商科,服務支撐現代農業生産體系、經營體系、産業體系,賦能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始終堅定“爭創一流”的目標導向,堅定必勝信念、團結進取拼搏,腳踏實地把 “願景圖”變成“實景圖”,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貢獻安農智慧和安農力量。

  新華網:安徽省提出要建設高水平江淮糧倉、加快打造農業強省,安徽農業大學將如何發揮學科優勢、人才優勢和創新優勢,在農業強國強省建設中打頭陣、擔主力?

  “我們將堅守‘立德樹人’的初心,勇擔‘強農興農’的使命,為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和美好安徽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張慶亮: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謀劃推動下,今年八月份,安徽省與農業科技國家隊成立“1+5”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聯盟秘書處設在我校,依託學校建設的“安徽省江淮糧倉研究院”揭牌運行。

  我們將持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國家隊”和“地方軍”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國內頂尖農業科技力量與地方科研實踐的優勢,攜手構建協同創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農業科技合作新機制。組建由國家級人才領銜、專家和企業技術骨幹參與的複合型團隊,形成梯度清晰、優勢互補、上下游銜接有序的創新鏈條,推動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聚焦江淮糧倉、綠色食品産業、智慧農業和智能農機裝備以及農業未來産業等領域,布局全産業鏈關鍵技術研發,開展“多學科、兵團式、陣地戰”科研攻關,破解一批“卡脖子”技術問題,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聚力打造全國農業科技人才在皖集結的“大兵團”,打好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大會戰”,形成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在皖轉化應用的“大場景”。

  當前,學校正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我們將堅守“立德樹人”的初心,勇擔“強農興農”的使命,為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和美好安徽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