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建築,才能被稱為“好房子”?是綠色建築裏的技術運用,是設計美學中的當代表達,還是城市更新時對人文的細膩守護?本期新華訪談,對話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楊毅、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總經理王健,一起尋找“好房子”的奧妙。
綠色智慧融入大眾生活
走進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紫金院區,綠植墻發揮着降溫作用、特殊窗戶隔絕喧囂與熱浪、空調管線隱藏得異常巧妙……楊毅認為,這幢建築最打動自己的,是設計團隊從方案初期就將綠色裝配式理唸有機融入整體設計之中。
建造一座真正讓公眾受益的綠色建築,還有何關鍵?在他看來,“因地制宜”是綠色建築需遵循的根本原則。建築設計必須依據不同的地域環境特徵,選擇適宜策略,而非簡單套用同一張“綠色外皮”。
楊毅&&,中國的傳統建築中就有非常多的“綠色智慧”。,“例如陜西省的窯洞,冬暖夏涼,能夠和當地的地理條件充分融合在一起。”雖然傳統做法可能存在各方面的局限,但通過現代技術加以優化與提升,完全可以使其煥發新生。“挖掘傳統建築中的智慧,對推動當代建築設計的綠色化、低碳化具有深遠意義。”
即使當前中國的綠色建築正加速發展,但楊毅指出,公眾認知仍然相對缺乏。“很多人對於綠色建築的理解僅停留在表面。”因此他呼籲,應加強公眾科普,讓更多人了解綠色建築在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與環境宜居等方面的優勢。同時,通過公眾的持續監督,助力綠色建築發展,使其真正為百姓服務。
城市更新守護人文溫度
如今綠色建築正依託不斷創新的技術,以多樣的方式走進公眾日常生活,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需可感知、可觸摸的普惠實踐。當我們將目光轉向城市更新,綠色轉型面臨着更複雜的課題。
與傳統建築設計不同,城市更新要求建築師以更長的時間維度介入項目,整個過程動輒十年。王健認為,這是一種“陪伴式”的改造,建築師團隊常需在現場駐紮數年,“他們需要靜下心來,將問題一個一個地解決。”
尤其在對老街區進行更新時,需將方案向居民公示,讓生活於此的百姓能夠參與決策過程。王健指出,關注人的真實需求,始終是建築學的目標和目的。
而這一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在於如何既保留原有建築的精華,又守護居民的情感記憶與鄉愁。
王健&&,城市更新的首要指導思想絕不是簡單拆除,而是思考如何巧妙利用現有空間,進行適度修正。“優秀的建築遺産所承擔的任務,不僅僅是被保存和使用,更是文明與文化的傳承。”
人才培育聚力綜合素養
伴隨着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建築行業正經歷巨大變革。面對AI帶來的挑戰,年輕的建築師應如何構建自身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未來保持不可替代的價值?
對於AI的衝擊,王健並不焦慮。他介紹,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於2024年便組織了AI興趣小組,70名建築師和設計師參與其中。小組聚焦兩大方向:一是前沿開拓,了解AI究竟如何改變設計;二是借助AI提升設計效率與質量。他&&:“我們應主動探索‘建築師不被AI取代的AI應用’,將人工智能轉化為職業進階的夥伴。”
除了技術應用,王健同樣重視建築師綜合能力的培養。他指出,未來的建築師需在技術深度、生態廣度和人文關懷等方面有所追求,以此形成系統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保持對專業的堅持和守護,這是行業發展的一種光明。
對此,楊毅則&&:“建築設計的靈魂,在於建築師對美的理解、對歷史記憶的珍視,以及對人與環境和諧關係的尊重。”在他看來,建築設計本質上是一門由感性與藝術主導的學科,但建築技術則又更側重於聲、光、熱、風等物理性能的理性分析與優化。因此,真正卓越的建築師,往往需要將感性的創造力與理性的技術思維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