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祥成:秉承“工業報國” 更好服務強國建設-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14 10:44:10
來源:新華網

於祥成:秉承“工業報國” 更好服務強國建設

字體:

今年10月,合肥工業大學將迎來建校80周年。作為教育部直屬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合肥工業大學在80年中走過了怎樣的風雨歷程,取得了哪些矚目成果?站在新起點,學校將如何貫徹落實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更好肩負起全面新時代的職責使命?近日,合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於祥成接受了新華網專訪。

新華網:80年來,合肥工業大學在圍繞服務國家工業經濟發展所需方面,作出了什麼樣的重要貢獻?取得了怎樣的豐碩成果?

於祥成:在中國汽車行業一直流傳着“汽車工業三分天下,合肥工大獨佔其一”的説法。作為國內最早開設汽車專業的高校之一,我們為民族汽車産業源源不斷地培養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人才。在我國很多民族汽車企業,從掌門人到技術骨幹,很多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這既是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成果的重要體現,也是合肥工業大學服務國家工業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80年櫛風沐雨,80年風雨兼程。從最初的工業專科學校成長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建設高校和“雙一流”建設高校,合肥工業大學始終與社會同進、與國家同行、與時代同頻,鑄就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造就了鮮明的工業報國底色,成就了堅實的創新人才培養底氣。

學校發軔於1945年。建校初期,面對積貧積弱的現實,當時的全校師生就把“工業救國”作為共同追求,設立土木科、紡織(染織)科,努力培養當時工業建設亟需的專門人才。新中國成立後,學校迅速設立了煤田地質、測量、礦山機械、機電等專業,1958年又新增了34個服務裝備製造業的學科專業,這都是學校服務國家工業經濟發展所需的主動選擇,為新中國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1960年,學校被中共中央批准為全國64所重點大學之一。

改革開放大幕拉開後,學校將“工業興國”作為時代使命,初步形成先進製造技術等8個學科群,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斷涌現,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走進新時代,“工業強國”成為合肥工業大學不懈追求的奮鬥目標。學校緊盯科技發展前沿和産業發展趨勢,以“雙一流”建設為抓手,全力推動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國家工業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撐。

誕生於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成長於國家和民族奮進之中,發展於國家和民族振興之時。正是“以工立校、以工興校、以工強校”積澱成的鮮明工業報國底色,指引激勵着一代又一代合肥工大人接續奮鬥,攻克時代賦予的一輪又一輪新課題,走出了一條植根江淮大地、服務強國建設的發展之路。

新華網:合肥工業大學始終致力於培養國家工業現代化亟需的高水平人才,形成了哪些優勢與特色?面對新任務新要求,又將如何全面提升自主人才培養質量,為強國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撐?

於祥成:育才造士,為國之本。學校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形成了“工程基礎厚、工作作風實、創業能力強”的人才培養鮮明特色。80年來,學校培養了10名兩院院士和“七一勳章”獲得者李宏塔、奇瑞汽車創始人尹同躍、全球光伏行業領軍者曹仁賢、國家勘察設計大師張煒等優秀校友。學校70%的畢業生服務於高端裝備製造業、新能源汽車、信息技術産業、新材料等行業。校友創辦或任主要負責人的上市公司63家,超過400名校友在國有重點企業、上市公司、世界500強企業中擔任掌門人,“千人一領軍”成為學校響亮的創新人才培養品牌。

面對強國建設提出的新要求、賦予的新使命,學校確立了“培養德才兼備、能力卓越、自覺服務國家的骨幹與領軍人才”的人才培養總目標,構建並實施“立德樹人、能力導向、創新創業”三位一體教育教學集成體系,致力於培養國家工業現代化建設急需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學校把牢人才培養方向,將價值引領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把厚植家國情懷、矢志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同深化培養實踐創新能力深度融合。

以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學校超前布局、持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構建對接現代化産業全鏈條、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興專業群,在優秀人才選拔、課程體系改革、專業能力塑造、長效機制構建等方面持續加強人才培養一體化設計,全面提升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通過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特區、構建新工科項目式核心課程體系,學校將相關學科專業發展前沿成果、最新要求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過程,探索建立面向重大科研任務的人才培養機制,實現創意、創新、創造三階段遞進式培養。

通過不斷深化“産教融合、教研一體、協同育人、聯合攻關”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學校與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及行業領軍企業聯合打造創新型高端育人&&,攜手培育高水平師資隊伍,持續強化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雙導師制”,將人才培養與企業創新研發生産過程深度融合,實現教育鏈、産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全鏈條”融合,全力培養在亟須關鍵核心領域具有紮實理論功底和系統專業知識,具備全球戰略視野、突出工程技術創新能力和學科交叉融合能力,善於解決複雜工程技術問題的高素質、高層次、交叉複合型卓越工程人才。

新華網:高校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面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學校如何發揮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在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移轉化,更好賦能新質生産力,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於祥成:作為教育部直屬的“雙一流”建設高校,自覺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學校緊盯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不斷完善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打造科技創新高峰,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為服務科技強國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大力量。學校瞄準未來科技和産業發展制高點,聚焦“從0到1”的突破和“從1到100”的跨越,面向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高端裝備製造、關鍵軟體、工業母機、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智慧能源、生命健康、碳達峰碳中和等新型工業化重點領域,大力推動學科之間的深度交叉融合,將優勢學科的合力匯聚到築牢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的實踐中來。

通過搭建大&&、組建大團隊、攻堅大課題,學校深入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堅行動,着力強化工科基礎研究,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級,努力實現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近年來,學校科技創新能力持續躍升,一大批科研成果應用到天問一號、嫦娥五號、神舟飛船、長征火箭、C919大飛機等國家重大工程中,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建功立業。

同時,學校主動對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行業企業發展實際需要,不斷探索實踐産學研合作與社會服務新模式,持續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力和貢獻力。學校創新發展的“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解題、市場閱卷”的需求傳導型“政産學研用”合作“合工大模式”,打破傳統産學研合作點對點、碎片化、無統籌、無計劃的現象,有組織開展對産業共性、關鍵和重大技術的聯合攻關,實現科技創新與産業需求的“雙向奔赴”。

緊盯戰略性新興産業、數字經濟發展方向,學校超前布局未來産業,積極謀劃布局校企深層次合作,推動先進裝備製造、先進材料、低空經濟等領域高水平創新性技術成果的培育和産業化,努力把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學校智能製造技術研究院成立十多年來,累計培育高科技企業200余家,成為新型研發機構標杆。學校與地方政府聯合共建“工大智谷”,通過科學引進社會化專業機構,一站式做好科技型企業成長急需的金融、市場、政策、工商財稅等各類服務,打造教師不出校門即可創業的支持體系。

目前,學校正在全力建設“工大智谷-新型研發機構-高新技術産業園區”三級貫通的企業孵化成長體系,以城校融合、産城融合、創新鏈産業鏈融合為主線,建立全要素創業生態圈,推進人才、技術、産業、資本、服務等各類資源充分集聚,大幅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進程,推動孵化企業發展壯大,真正把“工大所長”與“産業所需”結合起來,為區域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提供不竭源泉和動力。

新華網:在奮力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征程上,合肥工業大學將如何譜寫“強國建設、教育何為”“教育強國、工大有為”的嶄新篇章?

於祥成: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高校承擔着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作為高等教育的“國家隊”和“排頭兵”,“雙一流”建設高校要更好發揮綜合優勢,積極探索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將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為強國建設提供更加有力支撐。

在高質量推進“雙一流”建設進程中,學校以管理科學與工程為核心,創建新興交叉學科“工程管理與智能製造”,在智能製造工程管理、醫療健康管理、智慧能源管理、空天系統管理等多個交叉研究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引領帶動一批學科持續提升。學校1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4‱。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農業科學、化學4個學科進入前2‰,為提升綜合辦學實力,打造戰略引領力量,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奠定了堅實基礎。

秉承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鮮明的工業報國底色、突出的人才培養底氣,學校第九次黨代會明確了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目標。踏上新的征程,學校將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始終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聚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一流學科建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層次人才倍增、高水平開放辦學、高效能治理體系構建,學校將全力實施“六大計劃”,推動學校綜合實力和總體競爭力大幅躍升,努力實現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全面提升。

站在建校80周年新起點,學校將堅決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作出的全面部署,對標《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三年行動計劃》明確的重點任務,切實發揮主力軍作用,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強大動力,不斷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路徑,持續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增強發展動能,充分激發創新活力,奮力譜寫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篇章,在與新時代同頻共振、與強國建設同向同行中展現工大擔當、彰顯工大作為,以實際行動書寫“強國建設、教育何為”“教育強國、工大有為”的時代答卷。

【糾錯】 【責任編輯:林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