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訪談 | 天氣怎麼了?——專訪國家氣象中心主任金榮花-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7/24 16:13:39
來源:新華網

新華訪談 | 天氣怎麼了?——專訪國家氣象中心主任金榮花

字體:

高溫、暴雨、洪水、大風,你是不是覺得這幾年極端天氣越來越多。極端天氣咋就這麼多?天氣到底怎麼了?天氣預報有時為什麼感覺不準?帶着大家關心的問題,新華訪談專訪國家氣象中心主任(中央氣象&&長)金榮花,解開你心中的疑惑。

最近天氣為何這麼熱?

金榮花:在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我國往往會出現大面積的高溫炎熱天氣。今年的副熱帶高壓,持續增強,西伸北抬。同時,今年的大陸高壓也較為活躍,大陸高壓易造成晴曬天氣。兩者共同造成了我國大範圍的異常高溫天氣。一般來講,夏季出現高溫天氣,屬於一種正常的氣候態。在6月下旬的時候,東北地區尤其是黑龍江大部地區出現了35℃以上的高溫天氣,確實比較異常,部分地區氣溫打破了196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

另外,全球氣候變暖也是造成夏天溫度升高的原因。相較於過去,出現高溫天氣氣溫升高的幅度、持續的時間、影響的範圍,以及頻次都可能增加。

預報35℃,體感卻超40℃

氣象部門有沒有壓低數值?

金榮花:近期,我也看到了有人説“超過40℃時,氣象局不報40℃以上天氣”。網民出現這樣的質疑,主要是因為氣象部門預報的溫度是觀測到的溫度。這個溫度是離地面1.5米的百葉箱內的溫度,它跟我們在城市中的水泥地、草坪或裸露空間下,感受到的溫度是不一樣的,大家有這種感受很正常。另一方面,體感溫度還與環境、相對濕度、個人身體狀況等因素有關。目前,我國一些城市已開始嘗試做體感溫度預報,希望能讓預報溫度更貼近老百姓的實際感受。

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為何變多?

金榮花:實際上,不是説天氣熱一點,雨下得大一點,就是極端天氣。極端天氣是對標氣候平均態來界定的,只有遠離平均態的才能叫“極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大氣波動變得越來越劇烈,偏離氣候平均狀態的頻次就會增多,這也使得極端天氣事件更容易出現。氣溫升高了,為什麼極端天氣會變多?這就好比一鍋水,常溫下是平靜的,如果溫度升高,這鍋水就開始冒泡,變得活躍,大氣的活動與此類似,就是一種不穩定天氣。這種劇烈的大氣運動容易産生極端天氣。近20年,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和變暖的幅度增加,在此背景下,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強度也越來越強。

氣象部門是怎麼監測天氣的?

什麼天氣最難監測?

金榮花:現在,全國氣象部門已經建立起天空地立體監測網,包括8顆在軌風雲氣象衛星、500多部天氣雷達和9萬多個地面觀測站,能夠嚴密捕捉各類天氣現象和災害,在全球處於領先水平。有一些天氣突發性非常強,生命史又很短,並且非常的局地,這種天氣很難監測。比如,龍卷風。龍卷風的空間尺度也就是公里級,有些甚至才500米,它觸地後也是很小的一個天氣系統。有些龍卷風的生命史就20分鐘,最長的也就1小時,還沒等到你去觀測,它可能就結束了。類似這樣的天氣,我們的觀測網是沒有辦法去捕捉的。正因為很難捕捉,所以很難去認識它,很難去預警,這也是世界性難題。

什麼情況下會發布預警?

預警提前多久發布?

金榮花:中央氣象&發布的氣象災害預警主要有14類,比如,颱風、暴雨、強對流、冰凍、寒潮、高溫、沙塵、大霧等等。不同天氣的提前預警時限不同,像寒潮和高溫這類系統性天氣,提前7天可研判,提前2至3天可發布預警;強對流和暴雨等天氣,成因複雜,研判更謹慎,一般提前1天發布預警。

預報的大風為何沒“吹”到我?

天氣預報不準了嗎?

金榮花:有網民説“前段時間預報有15級大風,前天晚上去超市採購好物資,結果第二天風沒有預報的那麼大。”其實,這是非常考驗我們預報員的,預報員每天都在和“準”較着勁。天氣預報本身是預測科學,預報員一直在努力提高準確率。多數情況下,對於天氣的研判是準確的。就像提到的大風天氣,它不是沒有發生,只是你所在的地區沒有那麼強。這一類大風天氣,是一種冷空氣大風,和颱風不一樣。颱風是一個系統性的風,它會一直持續,而這種冷空氣大風它是陣性的。所以,天氣預報上,對於冷空氣的大風,我們會強調陣風。不過,大家有這樣的感覺也提醒我們,要針對不同天氣,更好地向公眾傳達和解釋信息,減少信息差。這個信息差是我們預報的難點,未來,我們會繼續加大科技攻關的力度。

哪些天氣預報最有挑戰性?

“十四五”的“作業”完成了嗎?

金榮花:暴雨、颱風和強對流是我們預報挑戰性最大的。

對於颱風路徑的預報,已經提前完成了《全國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中設定的目標任務。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的目標值是92%,去年評估已經達到了91%,今年有望實現目標。

強對流天氣預報難度最大,是預報領域的天花板。“十三五”末,強對流提前預警時間為38分鐘,去年提升到43分鐘。從去年到今年,我們發展了AI數字預報員助手和AI預警的自動化系統。通過這些手段,強對流預警的預警時效也有提升。

從38分鐘提升到43分鐘,提升的這5分鐘,很難。每一分鐘的提升,對我們的觀測體系、模型系統、預報員,以及上下聯動的所有業務流程和支撐&&,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氣象部門將持續投入資源和精力,努力突破技術瓶頸,提升強對流天氣預報能力。

全球氣候變暖是不是對天氣預報帶來更多挑戰?

金榮花:隨着全球氣候變暖,預報員面臨的挑戰是越來越多了。過去,在氣象這個學科,總結的規律都是基於經驗和認識來提煉的。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很多天氣的發生,強度的極值都打破了傳統的、固有的認知,每一次預報都是對自己能力的突破。我們有這麼好的觀測系統,再進一步深化對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的規律性認識,再加上人工智能的賦能加持,未來,我們有信心應對挑戰,更好地把握天氣變化,服務百姓和各行各業。

 

策劃:儲學軍 車玉明 

統籌:李曉雲 李由

編導:於子茹 黃桂花

主持人:關心

導演:韓光

視頻剪輯:陳傑

攝像:劉廈 劉慶生

導播:彭雨荷 趙祎鑫 陳琳

設計:史澤瀚

鳴謝: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

 

【糾錯】 【責任編輯:於子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