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天問二號發射成功。
那麼,同為“天問”系列,為什麼天問二號是去小行星探測而不是火星?此次探測為什麼會選擇這兩顆小天體?跟隨新華訪談了解一下。
天問二號為何選擇小行星而非火星?
天問探火,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有人好奇,為什麼天問一號探測火星,天問二號就去了小行星?
實際上,“天問”是中國行星探測系列任務的統稱。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孫澤洲介紹,我國所有行星探測任務都以“天問”命名,並按任務先後順序編號。由於此次小行星探測任務在該系列中排在第二位,因此被命名為“天問二號”。該任務是中國首次開展小行星採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繞飛探測任務。
人類為什麼要探測小天體?
太陽系中除了八大行星,還分佈着大量小行星和彗星等小天體。這些天體體積雖小,但數量龐大,目前已觀測到近百萬顆,廣泛分佈於近地軌道、小行星帶、柯伊伯帶等區域。據孫澤洲介紹,這些小天體保存着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始信息,同時蘊藏着豐富的太空資源。
人類對小天體的深入研究具有多重意義:首先,它們為探索太陽系演化歷史和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其次,通過持續監測和探測,可以及時發現可能威脅地球安全的小行星,為人類採取防禦措施贏得寶貴時間。
為什麼要去這兩顆小天體?
其中,小行星2016HO3被稱為“地球準衛星”,和地球軌道接近,且公轉周期和地球非常接近,是探測性價比很高的天體。此外,作為小行星,它還保留着很多太陽系誕生之初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陽系早期物質組成、形成過程和演化歷史的 “活化石”,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而主帶彗星311P運行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小行星帶中。作為一顆獨特的“主帶彗星”,它同時具有小行星的軌道特徵和傳統彗星的物質構成特徵,不僅擁有小行星的穩定軌道,還會偶爾釋放塵埃,身後拖着多條塵埃尾。天問二號探測任務將提供直接的數據和觀測結果,有助於了解小天體的物質組成、結構以及演化機制,填補太陽系小天體研究領域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天問二號將嘗試創新的錨定和觸碰採樣方式,若成功,將成為全球首個在小行星上運用此技術的探測器。(綜合自新華社、央視網、北京日報、中國航天報等媒體)
策劃: 車玉明
監製:李曉雲 李由
編導:徐可
剪輯:韓光
設計:史澤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