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 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引發廣泛的關注。中小學生使用 AI 的邊界該如何把控?老師如何合理、有效使用 AI輔助教學?AI如何更好地輔助中小學教育?新華訪談專訪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就相關話題回應網友關切。
新華網:此次《指南》&&的初衷是什麼?
儲朝暉:我認為制定指南的一個基本的初衷--AI 和生成式人工智能要用,用的時候又要同時防止它對未成年人産生的傷害,盡可能把傷害減小到比較小的範圍。
新華網:《指南》為什麼列出了若干禁止?
儲朝暉:主要原因是我們要真正學習還是要依靠紙質閱讀來解決這樣一些問題。
如果學生沒有經過思考,用人工智能把作業答案做出來,老師通過這個信息無法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
如果老師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來判作業,教師和學生之間隔了一層,有可能忽視學生受教育學習的需求。
新華網:指南規定分年齡段規範使用,有何意義?
儲朝暉:我認為《指南》只是給了個區域方向的引導,如果學生自律性比較強的,相應規範可以放寬一點。如果學生的自主性不強,可以更加嚴一點。人跟 AI 的之間是很複雜的關係,個體需要主動、自主意識到自己是主人,而不是把 AI 當成奴役自己的工具。
新華網:孩子使用 AI,是否能夠一禁了之?
儲朝暉:我覺得不能夠一禁了之。
要知道自己孩子未來的生活環境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發揮作用的環境。如果你完全禁止孩子去接觸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可能這個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的基本技能、交往都受到限制,要給孩子創造條件學習人工智能,家長自身如果有條件也要多學習。對所有人普世的要求,就是要提高所有人的信息素養和技能素養。
新華網:什麼情況下,孩子可以使用 AI?
儲朝暉:事實上長遠來看我們要做一個權衡,到底哪些能力我們還需要去練習,哪些能力我們不需要再去練習。
當孩子對一些概念沒有理解,沒有直接體驗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夠讓他使用 AI 來做作業。當他具備了能力,能夠在一個更高層級上去使用 AI,在這種情況下他可以去使用。
很多孩子可能有過多的時間在虛擬的世界學習,對於他健全的成長發展來説是不利的。一個人的正常結構應該是有一定的體驗獲取的知識作為他的基礎,特別是你要成為大科學家。你一定要有充足的體驗獲取的知識作為根基。
新華網:AI 工具&&應該怎麼做?
儲朝暉:企業要把握好底線。&&一定要判定未成年人在使用這個&&的時候,哪些是可以呈現,哪些是可以使用,哪些是不能使用,同時也應該去開發一些適合未成年人的內容。
新華網:未來,需要培養孩子什麼樣的核心能力?
儲朝暉:在過去 100 多年當中,人類的進步是怎麼獲得的?主要是通過體驗的模式來培養學生,也就是新課標裏面講的--做中學。而當前中國教育的問題也是學生的體驗不足,探索能力不夠,所以從生成式人工智能産生以後,進一步驗證了我們要培養孩子探索的能力,通過體驗去創新的能力。面對大量的信息,學生要有判斷能力、選擇能力、批判性思維。
從這個角度不再是比拼知識獲取的多少,而是要比你有沒有批判性的能力,特別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到來以後,很多人會變成一個被動的人,我們要防止學生變成一個被動的人,保留他的自主性、積極性,這是最關鍵的。
你會讓你的孩子用 AI 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監製:李曉雲 李由
記者:關心
剪輯:陳傑
設計:史澤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