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2 04/ 23 06:00:42
來源:新華網

讀書之美 | 如何讓沉睡的古籍“活”起來?

字體:

  古籍,寶貴的文化遺産,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守護下,歷經歲月洗禮留傳至今,一字一葉記載着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的脈絡。

  “這些典籍蘊含着中華民族豐富而寶貴的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是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基石。”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國家典籍博物館館長熊遠明告訴記者,全國古籍工作者通過各種形式的守護,讓“束之高閣”的古籍“活”起來,綻放出新時代光彩。

  摸清“家底”,延續中華文脈

  “我國古籍資源分佈和保存狀況已基本摸清。”熊遠明告訴記者,自2007年開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來,全國古籍工作者已普查完成漢文古籍270余萬部,總數約3000萬冊件。

  這些古籍既有甲骨卜辭、鐘鼎金文、碑銘石刻、簡冊帛書、貝葉經,也有寫印在紙張上的書籍手卷,包含漢文、藏文、蒙文等不同語言的少數民族文字古籍。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古籍得到妥善保存和保護,但熊遠明也&&,由於歷史原因,流失海外的古籍也為數不少。據不完全統計,海外100余家收藏機構藏有的中華古籍數多達百萬冊件。從分佈地區來看,海外中華古籍以日本為最多,其次是歐洲、北美、亞洲和大洋洲各國。

  “這些古籍不僅數量巨大,而且很多是孤本,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與文物價值。”熊遠明説,海外中華古籍的回歸工作一直在不斷推進,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海外古籍回歸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實體回歸,二是數字化影像回歸。

  熊遠明介紹,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來,有《永樂大典》“湖”字冊、日本永青文庫捐贈漢籍等珍貴古籍實現了實體回歸。

  在數字化回歸方面,2015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框架下,正式設立“海外中華古籍調查暨數字化合作項目”,目的是實現海外古籍資源的回歸與共享。

  目前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中華古籍善本國際聯合書目系統、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漢籍影像數據庫、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特藏資源庫;法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的《圓明園四十景圖》、法藏5300余號敦煌寫本的高清數字化版本等,都已在“中華古籍資源庫”中免費發布,服務社會。以《永樂大典》為代表的一批珍貴文獻以數字化的形式實現了回歸,相關成果以“海外中華古籍書志書目叢刊”和“海外中華古籍珍本叢刊”形式展示。

  “我們還與藏有全本《思溪藏》的日本岩屋寺取得&&並達成一致,完成數字化補充1000冊《思溪藏》,使國圖藏《思溪藏》接近補全。”熊遠明補充介紹。

  全方位保護,喚醒沉睡的“寶貝”

  古籍得以整理、流傳的前提是得到應有保護。

  “我們已建立起覆蓋全國的古籍保護工作體系,可以説全社會形成了全民共護的古籍保護局面。”熊遠明告訴記者,經國務院批准公布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13026部珍貴古籍和203家單位入選,分級保護體系逐漸形成,有力促進了古籍分級分類保護。

  國家還在國家圖書館設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國家典籍博物館,各省也相繼建立省古籍保護中心,有的還建立了省典籍博物館。熊遠明&&,“這些機構以點帶面推進古籍修復工作,同時又&&各方面力量、吸引社會機構共同參與古籍保護工作”。

  在古籍整理方面,國家圖書館正組織開展《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的編撰工作,邀請專家用當代價值觀進行解讀,重新編輯出版。目前已經完成50部經典書籍的出版,剩餘的將在“十四五”期間完成。

  在古籍修復方面,我們依託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和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及附設32家傳習所,設立清宮“天祿琳瑯”、迪慶州圖書館館藏“納格拉洞藏經”、山西宋遼金元珍貴古籍、山東《文選》蝶變等一批國家珍貴古籍重點修復項目,古籍修復總量超過385萬葉。

  “古籍修復本身是一個交叉學科的綜合問題,需要文獻學、化學、物理學、材料學、藝術學、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共同介入,僅靠圖書館還是不夠的。”熊遠明説,國家圖書館已建設了古籍保護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提升古籍修復科技含量。

  近代大量古籍文獻存在酸化問題,如何能有大規模、經濟有效的開展文獻脫酸,是目前修復工作面臨的一個問題。

  熊遠明透露,國家圖書館正在建設國家級紙質文物修復中心,將重點開展“搶救性”修復項目,以更好的保護、修復古籍。

  古籍“活”起來,走入千家萬戶

  中國的古籍彌足珍貴,自古多被藏家視為珍品,普通人難以借閱。

  而古籍的生命和價值在於傳承,而非束之高閣。

  “修復後的古籍,國家圖書館在做好保存的同時,還以多種方式提供社會服務。”熊遠明告訴記者。

  為解決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國家圖書館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開始利用縮微技術對文獻進行再生性保護,並有計劃地將珍貴特色館藏進行數字化,建成專題資源庫,通過國家圖書館官網免費向社會發布。

  記者了解到,“中華古籍資源庫”&&累計發布古籍及特藏數字資源10萬部(件),極大滿足社會公眾對古籍資源的利用需求。

  同時,國家圖書館開展多項活動讓古籍“活”起來:積極利用數字網絡、“兩微一端”等多媒體傳播渠道開展古籍宣傳推廣和傳播利用,讓傳統典籍“走進”尋常百姓家;號召全國開展曬書活動,各地的圖書館員通過各種方式解讀典籍、介紹館藏;通過展覽,以圖文對照、更加鮮活的方式展示典籍的價值和內涵;通過《文津講壇》《中國典籍與文化》系列講座等,邀請專家對典籍進行解讀,引導公眾更好閱讀……

  “國家圖書館正在舉辦“珠還合浦 歷劫重光——《永樂大典》的回歸與再造”展覽,歡迎大家來觀看。”熊遠明説。

  數字化、展覽、講座……國家圖書館探索出古籍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兩相宜的路子,讓以前只能珍藏在博物館、圖書館裏的古籍,成為真正的公共文化産品,讓傳承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書”世代相傳。

 

策劃:錢彤 周紅軍

監製:朱永磊 邱小敏

執行策劃:李由

記者:於子茹

攝像:劉廈 陳傑

剪輯:陳正

視頻封面設計:王曄

字幕編輯:田佳瑋(實習生)

 

 

【糾錯】 【責任編輯:於子茹 】
01002010002000000000000001119811121163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