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冬奧事:冰球運動員的“鎧甲”有何講究?冰球不是球?還能用手接?

新華網
2022-01-23 16:38
冰球,也被稱為“冰上曲棍球”。1924年和1998年,男子和女子冰球分別被列為冬奧會正式比賽項目,殘奧冰球項目則在1994年被列為冬殘奧會正式比賽項目。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電  你不知道的冬奧事:冰球運動員的“鎧甲”有何講究?冰球不是球?還能用手接?

  新華社記者胡佳麗、趙建通、趙旭

  冰球,也被稱為“冰上曲棍球”。1924年和1998年,男子和女子冰球分別被列為冬奧會正式比賽項目,殘奧冰球項目則在1994年被列為冬殘奧會正式比賽項目。

  冰球“神似”足球、曲棍球、短道速滑的結合體,是一項講究身體對抗的球類比賽,它將力量與激情完美融合,帶給觀眾強有力的視覺衝擊,令腎上腺素飆升。除了緊張、刺激的視覺效果,冰球項目還藏着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場地:冰面被“霍霍”完後如何恢復光滑平整?

  冰球比賽是冬奧會項目中公認的對抗最激烈的比賽,冰刀“恣肆”“橫衝直撞”,僅一局比賽過後,冰面便已“傷痕纍纍”。為填補劃痕,恢復冰面平整,冰球比賽常在比賽間隙進行“補冰”。

  這就不得不介紹一位重量級“選手”——澆冰車。它的主要功能主要由冰鏟、廢冰收集槽、熱水罐、清潔劑容器以及刷子完成,冰鏟刮除冰面浮冰後,清潔劑噴出,對冰面進行清潔,産生的廢冰會被刷子收集到廢冰收集槽,再由螺旋輸送器收至廢冰儲存槽。

  2021年11月13日,工作人員在“相約北京”冰球國內測試活動決賽間隙修整冰面。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接下來劃重點!車輛尾部的灑水管均勻地在冰面噴上一層熱水,填補冰面缺陷,熱水經過冰面下的冷卻循環系統作用,便與冰面相融合,使表面恢復乾淨平整。這就是為什麼澆冰車一駛過,被“霍霍”的冰面瞬間就會亮潔如新。

  然而,局間休息只有短短15分鐘,如何快速讓整個冰場煥然一新?為提升效率,通常兩輛澆冰車齊上陣,不到十分鐘即可“車到功成”,實屬“強迫症”福音。

  裝備:鼓鼓囊囊的冰球服裏到底有啥?

  無論原本高矮胖瘦,站在賽場上的冰球運動員個個都酷似變形金剛,看起來幾乎一樣“臃腫”。而“盔甲”附體,是為了最大限度保護運動員。

  冰球國際比賽中規定,除頭盔和護腿套外,其餘防護裝備不能暴露在外,因此運動員需在護具外穿上罩衫和護腿套,舒適美觀的同時,還能減少護具因空隙、移位等引發的安全問題。

  2021年11月13日,北京極狐隊球員左天佑(左)與北京首鋼隊球員徐涵雍在比賽中拼搶。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頭盔、冰鞋、手套等常見的保護措施不需贅述,那麼讓運動員看起來身材十分魁梧的冰球罩衫裏都有啥?

  罩衫裏最主要的是形如鎧甲的護胸,用來保護運動員前胸、後背、肩部和大臂。別看它把運動員撐成個大胖子,事實上它重量輕、透氣性好,可在運動衝撞中起到良好的緩衝作用。

  除了護胸,護肘、護襠、護腿等護具也必不可少,它們堅硬的外殼可以保護運動員不被冰刀和球桿劃傷。

  用具:冰球為什麼不是“球”?

  足球、籃球、網球、手球、乒乓球、曲棍球……這些球類運動是真的在玩球,但冰球在球類運動大家族裏卻是個“另類”的存在,冰球的“球”根本不是個球!

  只聞其名,不見其球的人,千萬別被“冰球”這個名字誤導。這裡的“球”其實是個扁扁的橡膠圓盤,形似象棋,神似煤球。

  大多數球類運動中,“球”的英文名都是“ball”,而冰球的“球”則為“puck”。為什麼冰球這麼特殊?為什麼它的球是扁的,這就要從冰球運動的起源、演變以及冰上運動的特點談起。

  冰球由英文“Ice Hockey”翻譯而來,“Hockey”又譯為“曲棍球”,所以“Ice Hockey”的中文名就變成了“冰球”,即為“冰上曲棍球”,這裡也可窺見冰球與曲棍球的“血緣”關係。

  2021年11月13日,北京極狐隊守門員葛思雄在比賽中撲救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冰球運動最初起源於19世紀中葉的加拿大,曾使用一種扁圓狀的木質球,而在更久遠的年代,人們常常用冰凍的牛糞當冰球使用。後隨着運動項目逐漸發展成熟,開始使用硫化橡膠製成的盤形冰球。最新的規則中,冰球要求厚度為2.5厘米、直徑7.6厘米,重量介於156至170克之間。

  從科學的角度講,冰球擁有上下兩個平整的表面,可與冰面貼合,增加冰球滑動時的摩擦力,便於更穩定地在冰面上“行走”,方便運動員控球。為快速鎖定冰球的位置,比賽中一般都選用黑色冰球,但青少年冰球比賽較為特殊,通常選用重約143克的藍色冰球。

  此外,在正式比賽中,冰球還要進行“冷凍”處理。冰球放在冷卻器裏冷凍,以降低彈性,防止擊打後路線不穩定。比賽過程中需不斷更換用球,以確保所有時間都在使用冷凍過的冰球,備用冰球會被儲存在冰袋裏,置於官員席。

  玩法:冰球可以用手接嗎?

  除了接球、傳球、帶球等基本操作,優秀的冰球運動員還可以用球桿做出各種令人嘆為觀止的、眼花繚亂的起球、撥球動作,甚至會出現冰球“吸”在球桿上的場景。冰球運動員的球桿,同花式足球運動員的腳、街頭籃球運動員的手,成為體育界“花裏胡哨”的三大産源地。

  在比賽中,除了用球桿觸球,球員們還可以用手接球,但前提必須是在規則範圍內。在國際冰球聯合會給出的最新版官方規則中,除守門員之外,對其他球員手接觸球的動作,有着非常詳細、嚴格的規定和要求。

  2021年12月24日,杭州一冰球隊隊員包盛傑(中)在隊內對抗賽中撲救。新華社記者江漢攝

  冰球的手接球動作,指的是在球飛來用手接住,但不能持球移動,更不能從地上撿球。接住球後如果身體壓住球時,裁判立即吹哨,比賽就會進入死球狀態,雙方球員需到球門附近爭球。

  對於這一規則,中國男子冰球職業運動員英如鏑曾説,球飛過來可以拿手接,但接了之後要直接放在冰上,不能拿着球走,也不能扔給隊友或者扔進門裏,而現在規則越加嚴格,只能用手往下拍,不能將球握住。

  “出手”的情況通常是球員用以輔助停球或自我保護,通常只能拍一下或擋一下。在業餘比賽中,由於競技水平所限,以及出於安全考慮,很少出現用手碰球的情況。看來在冰球比賽激烈的對抗中,想要用手觸球,並非易事。

責任編輯:艾蓮
01002002026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