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丨同心共築體育夢——十五運會背後的粵港澳奮鬥群像_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_新華網

全運會丨同心共築體育夢——十五運會背後的粵港澳奮鬥群像

2025-11-20 22:06:2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香港11月20日電 題:同心共築體育夢——十五運會背後的粵港澳奮鬥群像

  周萬鵬、奚天麒、郭雨祺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漸近尾聲,粵港澳大灣區的賽場之上,熱血與溫情交織,拼搏與堅守共振。這場歷史上首次由三地聯合承辦的體育盛會,不僅見證了1.4萬餘名健兒的精彩對決,更凝聚着無數國人的初心與熱愛。

  從競技賽場到保障一線,從志願崗位到文化陣地,無數身影以拼搏為筆、匠心為墨、奉獻為色,共同勾勒出體育精神的璀璨輪廓,書寫着粵港澳大灣區休戚與共的同心篇章。

  11月9日,廣東省體育代表團、香港特別行政區體育代表團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體育代表團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上共同入場。新華社記者 賴向東 攝

  拼搏為筆,共繪灣區華章

  時隔12年重返全運賽場的香港男子七人制橄欖球隊,以全勝戰績強勢奪金,實現項目歷史突破;香港泳軍鋒芒畢露,“飛魚”何詩蓓包攬女子100米、200米自由泳雙金,何甄陶摘得男子50米自由泳桂冠;自行車名將李思穎衛冕公路個人賽冠軍,再奪場地自行車女子麥迪遜、全能賽冠軍,成就香港隊單屆“三金王”的輝煌。

  11月14日,雙方球員在比賽中拼搶。當日,在香港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七人制橄欖球男子金牌賽中,香港隊26比19戰勝山東隊,奪得冠軍。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奧運冠軍張家朗領銜香港隊在男子花劍團體決賽中力克福建隊,斬獲香港隊史首枚全運會擊劍金牌。“能在主場捧起這枚沉甸甸的金牌,這份榮耀與喜悅難以言表!”張家朗難掩激動,“團隊同心是奪冠的關鍵,未來我們會繼續為香港爭光,為大灣區添彩。”

  11月19日,香港隊選手蔡俊彥(左)和隊友張家朗在比賽後相擁慶祝奪冠。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澳門隊同樣迎來歷史性跨越。郭建恒、方文浩、鄭沘珞在空手道男子業餘組團體型比賽中一舉奪魁,為澳門贏得首枚全運會群眾賽事金牌。“這是我的最後一屆全運會,能以冠軍收官無比圓滿。”郭建恒説,未來將持續深耕澳門空手道事業,為青年選手鋪路搭橋。

  11月6日,澳門隊在比賽中。新華社發(張金加攝)

  前國乒女隊選手朱雨玲退役後,通過澳門特區政府人才引進計劃加盟澳門隊,在本屆全運會澳門賽區斬獲乒乓球女子單打第四名。當被問及“主場作戰”的優勢時,她一句 “這是咱們的主場”,道出三地血脈相連的同心情懷。

  11月15日,澳門隊選手朱雨玲在比賽中回球。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粵港澳聯隊在群眾展演舞龍舞獅決賽中摘得南獅自選項目一等獎,鼓點鏗鏘間,傳統體育與嶺南文化交相輝映,詮釋着三地文化同源、民心相通的深厚底蘊。

  匠心獨運,打造賽會標杆

  從場館升級到安保防控,從科技賦能到跨境協同,這場跨越地域的盛會,離不開三地在賽事保障中的匠心打磨與無縫協作。

  今年年初啟用的香港啟德體育園,已圓滿完成男子手球、七人制橄欖球等賽事任務。主場館的可開闔上蓋在賽事期間多次靈活切換,既保障了草坪全天候光照需求,又成功抵禦突發降雨。“從燈光角度到草坪密度,我們對照國家隊標準進行了數輪優化。”啟德體育園策略發展總監鄧竟成介紹,場館5萬個座位均配備獨立空調出風口,雨水回收系統與綠色建材的應用,讓“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賽理念落地生根。

  這是11月6日拍攝的位於香港啟德體育園內的啟德主場館。新華社發(王申攝)

  安全是賽事精彩的前提。香港警方將十五運會列為年度首要行動項目,以專業部署與科技賦能構築起立體安全屏障。首次跨境舉辦的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堪稱協同典範:11月8日,車隊從珠海出發,馳騁港珠澳大橋完成231.8公里跨境征程,6次通關均實現“不踩剎車”的無縫銜接。香港警方創新採用“滾動式封路”策略,在保障賽事安全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市民出行的影響;4個口岸設立的16條專用通道,通過7秒“刷臉”通關技術,讓運動員盡享高效便捷的跨境服務。

  11月8日,參賽選手經過港珠澳大橋閘口。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外形如“蠶繭”的深圳灣體育中心,曾是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主場館之一,如今又成為全運會歷史上首次跨境馬拉松的起終點。“我們在節儉辦賽理念下完成升級改造,既保留核心功能,又實現智慧賦能。”南山區賽委會場館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黃冠雄介紹,升級後的5.5G網絡可支持6萬人同時在線,新建的運行指揮中心整合場館、賽事與城市三方數據,實現交通、安保等環節的可視化調度與一體協同,讓保障更智能、更高效。

  深圳灣體育中心(11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澳門市政署檢驗室內,食品保障專員葉秀彩正逐頁核驗動物源性食材的檢測報告。近20年深耕食品檢疫的專業積澱,讓她對抽樣、留樣、檢測標準等每個環節都把控得嚴絲合縫。“食材運輸全程閉環管理,三地檢驗標準互通、溝通高效順暢,就是要確保運動員入口的每一份食物都絕對安全。”

  奉獻添彩,溫暖全運征程

  廣東中山沙溪鎮的籃球賽場,“70後”志願者鐘善永的身影格外忙碌。這位從韶關扎根沙溪20餘年的 “新沙溪人”,既是製衣廠的技術骨幹,更是深耕志願服務9年的“社區守望者”。“國家讓我們在大灣區安身立命、幸福生活,能為家門口的國家級賽事出份力,是我的榮幸。”談及堅守的動力,鐘善永的話語樸實而真摯,“觀眾一句‘辛苦了’,就讓我渾身是勁。”

  11月4日,許欣嫻在香港啟德體育園的男子手球賽場入口指引觀眾入場。(受訪者供圖)

  香港啟德體育園的男子手球賽場入口,香港青年許欣嫻的微笑是觀眾遇到的第一道“暖陽”。作為場館引導志願者,她和夥伴們有着無需言説的默契:“午餐時都會加快節奏,生怕崗位空崗讓觀眾多等一分鐘。”賽事期間寒流突襲,團隊中有人出現身體不適,志願者們主動發起“崗位互換”——戶外崗的夥伴輪流到室內取暖,室內崗的則主動分擔室外引導,這份守望相助讓志願服務始終溫暖如常。

  香港粉嶺高爾夫球場內,志願者何志剛正仔細核對着手中的場地指引圖。賽事期間,他全程駐守這片百年球場,從球員動線引導到觀眾疑問解答,每個環節都爛熟於心。“這裡有獨特的復古建築和參天古樹,我們想趁這個機會,把它的故事講給內地和澳門的朋友聽。”何志剛説,傳遞地域文化、促進三地交流,是他身為志願者的額外使命。

  何志剛與團隊核對場地指引圖。(受訪者供圖)

  對澳門大學志願者鄭倩欣而言,全運會期間最難忘的,是與北京體育大學培訓老師張騏搭檔服務的日子。這對跨地域夥伴秉持“知之為知之”的嚴謹態度,反復核對展品信息、打磨講解話術,在專業切磋中結下深厚情誼。“全運會不只是體育競技的舞&,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鄭倩欣説,用精準講解讓更多人讀懂澳門的歷史與活力,便是她身為“護夢使者”的初心與責任。

  同心共築體育夢!當全運的榮光鐫刻進大灣區的發展年輪,那些拼搏的汗水、匠心的堅守、奉獻的溫情,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繁榮發展、民心日益交融的生動注腳。

【糾錯】 【責任編輯:解冰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