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馬術比賽,給不給馬頒獎?_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_新華網

全運會|馬術比賽,給不給馬頒獎?

2025-11-17 18:02:3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深圳11月17日電(記者肖世堯、黃耀漫)全運會馬術比賽頒獎儀式結束後,總有一個莊重又溫情的環節——“勝利騎乘”。獲獎騎手佩戴獎牌,騎馬繞場一週,接受觀眾祝賀。

  11月15日,廣東隊選手梁銳基(右前)在勝利騎乘中。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此時,不僅騎手胸前閃耀着獎牌,馬的左耳旁也別着一朵精緻的“馬花”,上面清晰地標注着比賽項目與名次——這是獲獎馬匹的專屬“獎牌”。

本屆全運會盛裝舞步的團體和個人比賽,17歲的上海隊選手徐墨菲與愛馬“好好”收穫一金一銀。在馬房裏,徐墨菲專門給“好好”和這兩朵象徵着榮譽的“馬花”拍了張闔照。“有經驗的馬,戴上‘馬花’就知道自己今天表現很好,會很傲嬌的。”

  上海隊選手徐墨菲的馬匹“好好”與它獲得的兩朵“馬花”。受訪者供圖

  給馬頒獎,並非本次全運會的獨創。從國內到國際各項馬術大賽中,類似環節都已成為“標配”,只是形式略有不同,有的是勝利花環,有的是榮譽披毯……這遠不止是儀式性的點綴,而是這個項目對參賽馬匹“運動員”身份的正式認可。

  馬匹不是工具,而是賽場上的真正參與者,這早已成為馬術界共識。參加比賽的馬匹需要像人類運動員一樣系統備戰:參加體檢,接受興奮劑檢測,治療傷病與康復……更重要的是,在這項人與馬共同完成的運動中,二者間的默契與信任,才是決勝的關鍵。

  騎手的體能、技術固然重要,但若無法與馬建立深度聯結,就難以實現完美配合。即便騎手個人能力再強,也可能因馬匹狀態不佳或配合失誤,面臨拒跳、甚至墜馬的風險。

  11月10日,上海隊選手徐墨菲在比賽後輕拍她的馬匹“好好”。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正因如此,在馬術比賽的混合採訪區,幾乎每一位騎手都會首先提及馬的表現。馬雖無言,卻是他們最重要的夥伴。

  徐墨菲正是帶着對馬的由衷熱愛,走上了專業馬術之路。對於初出茅廬便取得佳績的秘訣,她認為首先是對馬的愛心,然後才是訓練與技術。徐墨菲投入了大量時間陪伴與照顧馬,與馬建立信任。“馬膽子很小,有的馬在賽場上可能會害怕,只有建立起足夠的信任,才會聽指令去做動作。”

  徐墨菲給記者展示了一段視頻:她心愛的馬趴在地上,依偎着她的腿睡覺。“這是人與馬充分信任的一種表現。”通常而言,馬是站着睡覺的,只有感到絕對安全時,才會完全臥倒入睡。

  正如國際馬聯主席英格瑪·德沃斯所説:“馬術其實只專注於一件事,就是人與馬之間的關係。即使在沒有和馬匹一起參賽的時候,騎手還是要和馬待在一起,要照顧馬,心裏一直牽掛馬。這就是馬術與其他運動最大的區別。”

【糾錯】 【責任編輯:賈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