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丨在大灣區,探索區域創新發展新動能_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_新華網

全運會丨在大灣區,探索區域創新發展新動能

2025-11-07 14:57:46
來源:新華社

  11月9日,第十五屆全運會將在粵港澳大灣區盛大啟幕。近年來,大灣區以交通聯通推動民生相通、生態聯通書寫綠美畫卷、科技創新聯通鑄就共贏格局、文化聯通凝聚文脈共識。依託蓬勃的協同活力與包容並蓄的人文之勢,大灣區正向世界生動鋪展一幅“通”中見智慧、“聯”中顯溫度的城市群宏偉畫卷。

  《在大灣區》欄目將聚焦粵港澳深度融合圖景,帶你聆聽這片熱土上日益澎湃的融合新聲。

  晨曦微露

  珠江口波光粼粼

  深中通道車流如梭

  科技創新賦能灣區發展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

  2025年9月14日,深中通道與初升的朝陽交相輝映。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2025年10月9日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

  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

  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

  火種採集儀式在廣州舉行

  水中的“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2025年9月18日攝)。“海馬”號是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研製的深海遙控潛水器。它可以替代人類到4500米深的水下施工。新華社發(陳馳攝)

  採火裝置在海底成功引燃“源火”(2025年9月18日攝)。新華社發(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供圖)

  全運聖火“源火”

  來自南海1500多米深海底

  通過引燃可燃冰的方式獲取

  “深海逐夢,燃冰成炬”

  既是全運會火種採集的一次重大創新

  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

  採火裝置在海底冷泉噴口採集可燃冰(2025年9月18日攝)。新華社發(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供圖)

  從港珠澳大橋跨山越海工程竣工

  到“夢想”號驚艷亮相

  再到此次火種採集燃冰成炬

  科技創新成果捷報頻傳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正引領大灣區

  走在高質量發展的快速道上

  這是晨曦中的港珠澳大橋(2023年12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2024年11月17日拍攝的靠泊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考碼頭的大洋鑽探船“夢想”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首顆內地與澳門合作研製的空間科學衛星“澳門科學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2023年5月21日攝)。新華社發(汪江波攝)

  國家在大灣區布局了

  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實現了“從無到有再到多”的跨越

  東莞散裂中子源已向港澳

  及全球科學家開放共享

  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等

  “國之重器”穩步運行

  3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相繼組建

  共同構築起大灣區科技創新的“四梁八柱”

  南沙大橋上的車流和獅子洋水道的船舶來來往往(2024年10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南沙大橋跨珠江口獅子洋水域,連接廣州市南沙區東涌鎮、番禺區海鷗島和東莞市沙田鎮。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這是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內部(2024年11月14日攝)。新華社發(劉悅湘 攝)

  這是位於深圳光明科學城的光明生命科學園,園區內有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無人機照片,2024年1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科技創新推動了産業能級的躍升

  通過“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

  的協同模式

  大疆無人機、雲洲無人船等重大科研成果

  在珠三角順利轉化

  大灣區獨角獸企業數量從2020年的33家

  增長至2024年的70家……

  2025年4月23日拍攝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這是位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內的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2025年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這是2024年6月19日拍攝的香港科技園。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2024年6月21日,大疆農業植保機在廣州增城的荔枝林進行噴灑作業。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2025年10月13日,在深圳市萬里眼技術有限公司,實驗室人員分析高速信號時序關係。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2022年11月24日,觀眾在海博會現場了解雲洲無人船。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

  新興産業蓬勃發展

  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不斷涌現

  制度創新,則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作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粵港澳大灣區正以新質生産力為突破口

  在深化開放合作中加速邁向國際一流灣區

  2025年5月31日在2025粵港澳大灣區車展上的鴻蒙智行展&拍攝的尊界S800。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2024年7月1日,兒童在AI+智慧時代展區操控機器人。2024年6月29日至7月2日,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舉行以“萬千氣象看中華”為主題的“維園慶回歸”活動,科技賦能是此次活動主題之一。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在深圳市寶安區城市空中交通運營示範中心,億航eVTOL航空器進行展示飛行(2025年4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2024年5月17日,在第十五屆“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上,展商向參觀者介紹科技醫療産品。新華社記者 龍鏡伊 攝

  這是2024年11月11日在深圳蓮花山公園拍攝的無人駕駛觀光車、零售車。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2023年3月3日,工作人員在香港科學園生物醫藥科技培育計劃 (Incu-Bio) 共享實驗室工作。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2024年11月27日,在深圳光明區的明湖公園裏,機器人在製作咖啡。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2024年12月27日,人們在深圳蓮花山公園裏乘坐無人駕駛觀光車。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一批富有科幻場景的未來産業

  正在科技進步、人才集聚

  和科技金融支持下

  迸發出新質生産力的生機和活力

  2025年4月23日,在深圳優必選科技展廳內,商用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C向觀眾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在數字華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展示人形機器人夏瀾(2025年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工程師在位於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的華為實驗室測試5G基站設備(2020年7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在廣州塔的停靠點,配備有安全員的小馬智行自動駕駛示範運營專線出租車自主轉向(2025年3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2025年5月22日,與會者在第五屆BEYOND國際科技創新博覽會小鵬匯天展位上參觀。新華社發(張金加攝)

  這是2024年4月13日拍攝的第二屆香港國際創科展的“智慧香港”展館一角。新華社記者 褚萌萌 攝

  憑藉獨特的區位優勢

  雄厚的産業基礎

  和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

  粵港澳大灣區

  近年不斷孕育新動能

  展現新作為

  向新競攀 步履鏗鏘

  這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無人機全景照片,2025年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展望未來

  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正在南海之濱加速崛起

  ------

  製作:呂帥 徐嘉懿 程婷婷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