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即將舉行——創新成果組團“參賽”_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_新華網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即將舉行——創新成果組團“參賽”

2025-11-07 08:12:56
來源:科技日報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以下簡稱“十五運會”)和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殘特奧會”)由廣東、香港、澳門三地共同承辦,將分別於11月9日至21日和12月8日至15日舉行。

  這不僅是體育界的盛會,而且是科技與賽事深度融合的實踐——能讓聲音被“看見”的手語翻譯産品、守護電網的“氫立方”機器人天團、無電無網也能完成支付的AR錢包以及化身“空氣掃描儀”的出租車……一批創新技術成果為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保駕護航。

  手語翻譯産品:

  讓聲音被“看見”

  在觀看殘特奧會時,如果聽障人士需要實時了解賽事解説內容、詢問場館方位,只需打開“全運廣州”小程序中的無障礙服務一鍵呼叫,就能連接入駐&&的183名遠程手語翻譯志願者,獲得手語翻譯服務。這些志願者手勢清晰,可以將語音實時轉化為手語畫面。

  這背後離不開廣州音書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技術支撐。“除了手語翻譯小程序,我們還研發了AI手語翻譯機。”該公司創始人兼CEO石城川介紹,這兩個産品都採用了高精度語音識別技術,可將語音實時轉化為手語和字幕。除基礎手語翻譯外,它們還支持實時字幕生成、外語翻譯。

  “無論是諮詢醫療保障服務,還是詢問場館方位,這兩個産品都能提供實時溝通支持,有效填補賽事期間手語翻譯的人力空缺。”石城川説。

  “我們公司正在與騰訊SSV技術生態及QQ AI聯合團隊研發新一代AI識別手語模型。該模型預計在11月中下旬上線,將進一步提升手語翻譯的精準度與響應速度。”石城川透露,在殘特奧會結束後,手語翻譯機與小程序將繼續服務全國聽障群體。

  AR錢包:

  無電無網也可支付

  日前,由中國工商銀行廣州分行聯合廣電運通集團研發的全國首款十五運會主題“文化AR數字人民幣硬錢包”正式發布。

  記者注意到,這款硬錢包不僅支持“碰一碰”支付,而且通過AR技術,將粵劇、醒獅等嶺南非遺元素植入其中。用戶只需打開“全運廣州”小程序掃描錢包上的吉祥物圖案,就能夠解鎖3D醒獅躍動、粵劇選段等互動畫面,讓支付過程成為沉浸式文化體驗。

  據介紹,這款硬錢包支持IC卡與鑰匙扣兩種形態,即便在無電無網的賽事場館、封閉展館中,其“碰一碰”快捷支付功能也能被穩定使用。值得關注的是,港澳運動員與港澳觀眾無需複雜操作即可無障礙使用硬錢包,無需擔心貨幣兌換等問題。

  “這是文化、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廣電運通研究總院總監衛曉欣介紹,具體來看,研發團隊通過影像優化算法與移動端GPU協同計算,突破了多終端適配瓶頸,開發全棧式身份認證方案,顯著提升系統靈活性;首創“可碰—可視—可掃”三維交互體系,將吉祥物、嶺南文化與數字人民幣技術深度融合,拓展應用場景;構建沉浸式智能交互&&,運用AR技術建立用戶認知模型,大幅提升信任度。

  機器人“天團”:

  提升電網巡檢效率

  前不久,一支特殊團隊加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電力供應保障隊伍。它們便是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自主研發的全國首個氫動力系統具身智能電力巡檢機器人班組——“氫立方”。該班組集結了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帶電作業機器人與無人機。

  研發團隊技術負責人譚皓文説,“氫立方”的核心優勢在於其採用的分佈式氫動力驅動技術,這套技術賦予了機器人超強的“續航生命力”。班組內所有機器人的動力來源均為氫燃料電池。在同等重量下,氫燃料電池的能量密度是傳統鋰電池的3倍至5倍,其讓班組的續航能力提升了3倍以上。同時,機器人加氫僅需5分鐘即可完成,停機補給時間被大幅縮短,巡檢效率顯著提升。

  “氫立方”中的“氫旋”“氫蜓”兩款無人機,採用了獨特的“氫電混動”模式。該模式實現了明確分工:氫能為無人機長時間巡航提供動力,鋰電池則在加速、爬升等需要瞬時大功率輸出的場景中為無人機提供支撐。

  譚皓文進一步透露,“氫蜓”無人機還搭載了反制設備。這套設備可以精準識別並驅離入侵重要電力設施的無關無人機,為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再添一道防線。

  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數字運營中心負責人盧有飛説,為做好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電力保障工作,研發團隊推動保障模式全面升級——不再依賴傳統“人海戰術”,而是借助“氫立方”等智慧設備構建全環節智慧運維體系,讓整個保供電過程更加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

  移動“空氣掃描儀”:

  捕捉污染物數據

  為確保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舉辦期間空氣環境穩定達標,廣東相關部門正從多方面推進各項保障工作。比如,目前廣州已有320輛出租車完成升級改造。工作人員在這些出租車的車頂處加裝了智能傳感器,讓它們變為移動的“空氣掃描儀”。日常走街串巷接送乘客時,它們會同步捕捉空氣污染物數據,為全市空氣質量動態監測織就一張“移動感知網”。

  “出租車上安裝的是我們自主研發的環境自適應智能傳感器,也是車路環雲一體化感知系統的核心前端設備。”中山大學智能工程學院教授劉永紅介紹,別看傳感器體積小,功能卻十分全面。它能在道路環境中實現分鐘級監測,精準獲取PM2.5等污染物的實時濃度。工作時,它通過一根細氣管抽取空氣樣本,測量數據會被實時上傳至雲端&&。

  截至目前,車路環雲一體化感知系統已支撐廣州完成34次大氣污染應急處置。在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籌備與舉辦期間,它會全程參與保障工作——從賽前道路空氣質量預報到賽時實時環境監測與防護,助力打造優良空氣環境。

  “這套系統的優點十分突出。”劉永紅説,它不僅整合了信息發布、智能監測、AI傳感等功能,而且具備成本優勢,有大規模推廣的可能。(記者 葉 青)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