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韋驊、李佳瑋)1日晚,萬眾矚目的“蘇超”決賽在南京打響。在同一片夜空下,千里之外的北京工人體育場,一群高中生同樣在為自己的足球夢想拼搏。

北京工人體育場平日裏的主人是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但在這一晚,這座球場的燈光為一群孩子而亮起,為期一週的2025“東潤杯”全國青少年足球總決賽的決賽在這裡打響。炫酷的開場燈光秀、莊嚴肅穆的奏唱國歌儀式、不停變化的場邊LED屏以及球場大屏幕上醒目的校徽,這一切與高規格的職業比賽別無二致。
當晚的決賽中,石家莊二中實驗學校在開場不久便取得領先的情況下,下半場被成都棠湖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棠外”)連扳兩球逆轉比分,但前者在最後時刻實現“絕平”,將懸念拖入點球大戰。最終,他們頂住壓力再度勝出——這也是他們連續第三場通過點球大戰取勝。
當看到孩子們打入扳平進球時,站在場邊的石家莊二中實驗學校主教練劉昕直接蹦了起來。他説:“當時已經通過換人打出最後一張牌了,把能用的進攻球員都堆了上去,教練組覺得輸一個也是輸,輸兩個也是輸,所以就拼這一下。”

石家莊二中實驗學校主教練劉昕
本次比賽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20支球隊參賽,其中季軍爭奪戰和決賽在工體進行。在這座國際標準專業足球場比賽,賦予了球員們額外的動力。“來之前我們想的只是鍛煉隊伍,但是賽前參觀完工體之後,孩子們的情緒就被調動了起來,格外想在這麼好的場地上拼一次。我們以前踢比賽,或許只有少部分人在賽後發個朋友圈或者短視頻,但是今晚有觀眾、有直播、有解説,這對孩子們是一種難忘的回憶。”劉昕説。
在點球大戰勝出後,小球員們跑向了一片看&,那裏有他們的家長、老師、同學和已經畢業的師哥、師姐。小球員孟思辰説:“這次比賽我父母都來了。以前爸媽帶我來過老工體看過球,但新工體還是第一次來。從球員通道走出那一刻,我起了雞皮疙瘩,甚至腿都有點發軟。”

儘管輸掉了比賽,棠外主教練蔣曉銘依然認為,這場決賽對孩子們來説意義非凡。“能來到工體,打這樣一場職業級別的比賽,是他們最大的財富,也是最大的收穫。”他説。
棠外已連續征戰中青賽多年,積累了豐富的比賽經驗,也多次與職業梯隊交手。但蔣曉銘坦言,這場在工體、在幾千名觀眾注視下的決賽,依舊“完全不一樣”。他感慨道:“沒有人經歷過這樣的場面,我自己帶隊這麼多年也沒經歷過。”
與以往的比賽相比,工體看&的助威聲讓球員和教練都需要重新適應。“以前比賽,觀眾不多,大部分是家長。那種環境下,孩子們壓力小,能更專注比賽;教練員的指揮,場上每個球員都能聽見。”蔣曉銘説,“但昨天很多時候我在場邊大喊,球員根本聽不到——我嗓子到現在都是啞的。”
也正是這種職業賽場的真實氛圍,讓這場比賽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比分本身。賽事承辦方“未來主場體育”負責人張雅勳介紹,將決賽安排在工體並且對社會觀眾開放,是本次比賽最大的亮點。在東潤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下,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就是給孩子們提供一個高規格的&&。

“我們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大概是從七八月份開始,我們就和工體方面溝通,首先是要確保國安的場地使用,為此我們預設了很多比賽時間段,直到國安的亞冠賽程完全確定後,我們才敲定了本次杯賽的最終時間。”張雅勳説。
球場確定了,組委會還擔心的一點,就是沒有觀眾,為此,他們&&了北京球迷協會和北京職工體育服務中心,通過各種渠道宣傳比賽,最終吸引了六七千名觀眾到場觀看。
“昨天有很多家長帶着孩子一起來的,不少孩子都是踢球的小球員,這一幕讓我非常感動,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足球文化的積累。中國足球不會因為這一項比賽的舉辦就會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我們作為足球從業者,每個細節多努力一點,中國足球的環境就會更好一點。”張雅勳説。
比賽落幕,人群漸散。記者離開時,聽見身後一個稚嫩的聲音在説:“爸爸,我也想上場踢球。”或許有一天,看過這場比賽的某一位孩子,也會成為這片工體星空下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