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柄墻球起源於美國,最初是作為網球運動員在冬季的另一種鍛煉方式,1981年首次登上世運會的舞&。短柄墻球在北美洲、南美洲發展普及較好,墨西哥、危地馬拉、阿根廷、美國和玻利維亞都是實力強勁的隊伍。
短柄墻球比賽使用的是由四面墻及天花板圍成的長方體場地,長12.192米、寬6.096米、高6.096米。短柄墻球場地為全封閉長方體,墻壁和天花板可作為擊球面,允許球觸頂反彈,選手可利用三維空間設計複雜擊球線路,戰術變化相較於壁球更為複雜。比賽採取五局三勝制,每局11分,在有效發球後,雙方球員交替對打,直至一方未能有效回球或裁判報出犯規口令則該回合結束,每回合的勝方積1分,並擁有下一回合的發球權,當比分為10平的時候,比賽應繼續到一方球員領先2分為止。
短柄墻球因場地封閉,空氣阻力小,球速更快,對反應速度要求很高,同時短時間內需完成衝刺、急停、跳躍等高強度動作,對爆發力和耐力要求也極為嚴苛。球場的透明設計使觀眾可以360度無死角觀賽,極大地增強了觀賽的沉浸式體驗。
【糾錯】 【責任編輯:解冰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