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德國杜伊斯堡7月27日電(記者季嘉東、張榮鋒、韋驊)2025年萊茵-魯爾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27日在德國杜伊斯堡閉幕。在12天的時間裏,中國代表團116名運動員參加了14個大項90余個小項的比賽,以30金27銀17銅的成績居獎牌榜第二。
本屆大運會不少代表團派出奧運級別的運動員。東道主德國共派出11名運動員參加跳水比賽,其中5名選手是參加過奧運會的選手,而萊娜·亨策爾更是在東京奧運會上獲得過銅牌。日本代表團則派出了以巴黎奧運會三金得主岡慎之助領銜的體操隊陣容。泰國代表團也有班隆·杜丁當這樣的杭州亞運會跆拳道冠軍選手。
中國學生體育聯合會秘書長劉立新是大運會中國代表團總負責人。他&&,中國運動員有八成以上是首次參加大運會,能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面對激烈的競爭,運動員們抱着為國爭光的志氣和信念,發揚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集中展示了新時代學校體育改革發展成效和大學生的良好精神風貌,圓滿完成了參賽任務和既定目標。
本屆大運會,中國代表團奪得女籃冠軍和女子三人籃球亞軍。據介紹,這兩支隊伍完全植根於校園,運動員是來自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雲南師範大學6所高校的在校學生。她們都是從校園聯賽層層選拔培養出來的優秀運動員。在26日的中國男籃職業聯賽選秀大會上,又有12名大學生球員進入職業俱樂部。近幾年,校園聯賽發展迅猛,高中籃球聯賽和大學籃球聯賽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賽事。
劉立新&&,籃球是最早開始體教融合的項目,中國學生體育聯合會與中國籃球協會按照“賽事共辦、培訓共創、體系共建、資源共享”的思路通力合作,現在已初步形成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從全國到省市縣校貫通的校園聯賽體系。這樣的聯賽設計,一方面發揮了很好的牽引作用,帶動更多學校和學生參與籃球運動,另一方面也為後備人才選拔培養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雙方共同開展E級、C級和B級教練員培訓,不斷提升體育教師和校園籃球教練員的執教能力和水平。
劉立新説,要把校園體育做實做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在六方面下功夫:一是深化體教融合,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打破壁壘,增強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三是機制建設;四是堅持國際交流互鑒;五是做好經費保障;六是做好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據介紹,近年來,我國在國際學生體育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增強,每年會參加近20項國際學生體育賽事。
“我們以本屆大運會為契機,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治理。我們利用這些國際會議&&,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一方面是推動國際學生體育治理,一方面以體育促團結,為國際社會凝聚正能量。”
“本屆大運會參賽規模進一步擴大,競技水平明顯提高,多項賽會紀錄被刷新。這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立足學校培養高水平運動員已經成為全球趨勢。我們要把學校作為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蓄水池’,通過學校俱樂部、校園聯賽等構建起完整的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選拔機制。”劉立新説。
縱觀國際體育賽事,不管是大運會還是奧運會,都在創新求變,吸引更廣泛人群參與。劉立新&&,中國學生體育聯合會始終以開放包容的態度看待新興體育項目,推動新項目推廣普及。
“一是充分發揮會員學校的力量。我們會動員各級各類會員學校開展新項目,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新項目在校園中生根發芽。二是通過競賽牽引。在制訂年度競賽計劃階段,我們都會考慮新項目。只要具備辦賽基礎和條件的新項目,都會積極嘗試。比如,去年我們就首次舉辦匹克球比賽,吸引了600余名師生參賽,取得了較好的推廣普及效果。三是積極合作共同培育。我們與全國各單項體育協會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機制,與各大體育院校也有很好的合作基礎。我們會針對新項目共同研究、整合資源、同向發力,共同做好新項目的推廣普及,吸引更多學生參與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