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會|閒記:柏林這座古老的10米跳&,雙人跳要靠“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9 09:43:00
來源:新華網

大運會|閒記:柏林這座古老的10米跳&,雙人跳要靠“喊”

字體:

  新華社柏林7月18日電(記者趙建通)為了充分利用現成的體育設施,萊茵-魯爾大運會把游泳、跳水以及排球比賽放在了德國的首都柏林舉辦。

  游泳、跳水比賽舉辦地在歐羅巴體育公園游泳跳水館。該場館始建於1993年,內部設施經過不斷維護,不顯破舊,能夠達到舉辦國際比賽的標準,但是館內那座“分體式”的10米跳&,“暴露”出了它深沉的歷史感。

  7月17日,萊茵-魯爾大運會第一個比賽日,何妍偉和盧為攜手在跳水項目的女子雙人10米&比賽中奪冠,為中國代表團贏得在本屆大運會上的首金。

  7月17日,何妍偉/盧為(右)在比賽後。當日,在2025年萊茵-魯爾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跳水女子雙人10米&比賽中,中國組合何妍偉/盧為奪獲得冠軍。這是中國代表團在本屆大運會上奪得的首枚金牌。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

  賽後何妍偉對記者説:“第一次經歷這種‘分開’的雙人跳&,比較新鮮,也比較恐懼,是一個新的體驗。”

  不同於世界各地舉辦大型跳水賽事的跳&,歐羅巴體育公園游泳跳水館的10米&是兩張各自遠遠分開的窄&。在此&上,雙人組合準備起跳時,間隔距離約5米,而且防護欄一直延伸至尾端,這些無疑給運動員在動作同步上增加了很大難度。

  “你站在上面感覺很遙遠,看不到隊友,平時我們的余光是可以看到對方的。”何妍偉説。

  “但在這個&主要是靠‘喊’,只能靠平時的節奏和經驗,因為離得比較遠。”

  7月17日,何妍偉/盧為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

  女子雙人10米&的英文名稱為“Women's Synchronised 10m Platform”,其中“Synchronised”就是同步的意思。由此可見,雙人跳水項目比的就是動作同步性。

  根據世界泳聯的設施規則,10米跳&寬度至少為3米,沒有設置寬度的上限。但是從對項目的理解上來看,一般常規的10米&都不會太寬,以方便雙人運動員能夠近距離配合。

  以盧為在今年4月參加的世界泳聯跳水世界盃瓜達拉哈拉站為例,她當時和搭檔掌敏潔在跳&上的距離目測在2米之內。相比之下,柏林這座“分體式”跳&,約5米的站距,就有點過於遙遠了。

  4月6日,掌敏潔(左)/盧為在比賽中。當日,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舉行的2025年世界泳聯跳水世界盃瓜達拉哈拉站女子雙人10米&決賽中,中國組合掌敏潔/盧為以347.58分的成績奪得冠軍。新華社發(迪亞娜·馬克斯攝)

  求教過長期跟蹤報道游泳、跳水項目的同事後,記者了解到,這種別致的跳&,目前幾乎僅存在於柏林。“這是古老的場館,以前每次在柏林舉辦跳水世界盃分站賽時,隊員們都對這個跳&特別不適應。”同事介紹説。

  那為何這座場館會採用這樣分體式的設計呢?

  記者經過一番考證才發現,該場館在1992年完成設計,當時是為了柏林申辦2000年奧運會而籌建。在設計、建造之時,奧運會的跳水比賽僅有單人項目。

  為了單人跳水而設計,這就好理解為什麼該館內是分體式的10米跳&。

  柏林最終未能成功申辦奧運會,2000年奧運會的舉辦權最終花落悉尼。而且自悉尼開始,跳水項目增加了雙人項目,並首次擴展到8個小項。

  分體式的10米跳&剛啟用沒多久,就已經落伍。這座時代的産物,是跳水項目發展變革的見證,也成為了柏林奧運遺夢的象徵。

  不過,雖然未能舉辦奧運賽事,但這座場館依然成為了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游泳、跳水運動的殿堂。歐洲游泳錦標賽、游泳世界盃、跳水世界盃等國際大賽是這座建築內的“常客”。2023年的跳水世界盃超級總決賽,中國組合陳芋汐/全紅嬋曾在此贏得女子雙人10米&冠軍。

  2023年8月4日,陳芋汐/全紅嬋(右)在比賽中。當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的2023年世界泳聯跳水世界盃總決賽女子雙人10米&決賽中,中國組合陳芋汐/全紅嬋以362.76分的總成績奪得冠軍。新華社記者 任鵬飛 攝

  此外,根據當地媒體報道,這裡每年還接待超過55萬名市民與游客。

  從“落選奧運”到“水上殿堂”,這座擁有古老而又獨特跳&的游泳跳水館,依然在持續點燃着柏林這座城市對體育的熱情。

【糾錯】 【責任編輯:解冰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