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青賽勾勒高原生態與人文新畫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2 17:54:46
來源:新華網

環青賽勾勒高原生態與人文新畫卷

字體:

  新華社西寧7月12日電 題:環青賽勾勒高原生態與人文新畫卷

  新華社記者李琳海、潘毅

  第二十四屆環大美青海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以下簡稱環青賽)正如火如荼進行,這場國際賽事不僅是一場體育競技的盛宴,更成為青海展示高原生態保護、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的重要窗口。

  從金色油菜花海到雪山草原,從非遺展示到牧民馬隊助威的壯美場景,環青賽以車輪為筆,勾勒出一幅高原生態與人文交相輝映的新畫卷。

  7月8日,參賽選手在第三賽段比賽中騎行。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海拔高 賽道險 風光奇

  隨着一聲鳴槍,本屆環青賽6日在高原古城西寧開賽。賽事歷時8天,總賽程1400公里,途經西寧、海東、海南、海北四個市州10個區縣,融合平路競速、山地爬坡、丘陵越野等多種類型,平均海拔3000米,最高海拔達3869米。

  這是一場在雪域高原展開的速度與激情的較量。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22支頂尖車隊、154名優秀車手,在“爬坡大考”中展現力量,在逆風挑戰中磨礪意志,在雪山征途中超越自我。

  歷經24年磨礪,從首屆賽事的2.5級,到升級為亞洲頂級公路自行車賽事,再到如今成為國際自盟職業系列賽,環青賽穩步前行。

  7月9日,參賽選手在第四賽段比賽中騎行。新華社記者 齊芷玥 攝

  青海省省長羅東川在開幕式致辭中&&,環青賽以高海拔、險賽道、奇風光的獨特魅力,躋身全球最具挑戰性和觀賞性的公路自行車賽事行列。環青賽已成為引領中國自行車運動發展的標杆賽事,成為展示美麗中國與體育強國建設的精彩窗口,更展現了青海高原各族兒女開放包容、奮勇爭先的時代風貌。

  國際自行車聯盟主席大衛·拉帕爾蒂安&&,環青賽自2002年舉辦以來,以挑戰性和高海拔聞名,一直是國際自盟賽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環青賽道見證車手追夢之路,賽場亦是戰場。對高原車手李自森來説,他的心中有團火焰為自行車運動而燃燒。

  從家鄉雲南到異鄉青海,從高原到更高的高原,曾經的倔強變成執着,騎上車,他就像戰士,用刻苦磨礪出劍鋒。

  李自森的老家在雲南會澤。2012年初中畢業後,他來到昆明市體校,接觸到自行車運動。2013年,李自森轉戰至青海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進行自行車訓練,開啟全新旅程。

  多巴基地-日月山-西海鎮-青海湖的訓練道路,李自森不知跑了多少回。往後的多屆環青賽,他曾多次站上領獎&,贏得象徵“亞洲最佳車手”的藍衫。如今,這位27歲的老將依舊征戰在環青賽賽場。

 2022年7月30日,當時代表青海天佑德洲際隊的李自森身着代表衝刺總積分第一名的綠衫在領獎&上慶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憑藉良好的身體條件和刻苦訓練,李自森在國內外自行車賽事中嶄露頭角。“一個個榮譽給我增添了信心,讓我對今年的賽事充滿期待。”

  那件如高原天空般純凈、如青海湖般透亮的藍色領騎衫,終究成就了這位高原車手的夢想。

  激情與生態同框:綠色賽事見證江源守護決心

  三江源頭山川競秀、萬物共生,祁連山下草木蔥蘢、鹿鳴呦呦,青海湖畔碧波蕩漾、魚鷗翔集……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作為“中華水塔”,青海正全力打造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環青賽,是展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名片”,本屆賽事途經互助十二盤、如畫的卓爾山、遼闊的金銀灘,讓人們體驗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青海實踐。

  7月11日,參賽選手在第六賽段比賽中騎行。新華社記者 齊芷玥 攝

  “環青賽見證了青海守護好綠色江源的決心,但更重要的意義是,通過綠色運動方式,組委會向外界傳遞保護三江源、青海湖乃至沿線生態環境的強烈信號,這是賽事的使命所在,也是眾望所歸。”青海省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説。

  本屆賽事經過的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祁連縣都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看到賽道旁巍峨的崗什卡雪峰和成片的油菜花海,李寧之星車隊的瑞士籍車手佩洛德·西蒙説:“這裡的花海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家鄉,青海是一個浪漫的地方。”

  自2017年試點建設以來,該國家公園植被生態質量提高15.27%,60.17%的退化草地得到有效恢復,水源涵養能力和水文徑流量明顯提升,植被固定二氧化碳量和釋放氧氣量分別增加19.01%和20.34%。

  每年5月至8月是青海湖湟魚(學名裸鯉)洄游的季節,成千上萬尾湟魚一路逆流而上,前往青海湖重要補給河流——沙柳河、布哈河、泉吉河等淡水河産卵,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奇特景觀。

  這是2024年10月18日拍攝的青海湖二郎劍景區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10日,記者隨比賽隊伍到達剛察縣,當地正迎來湟魚洄游高峰期。洄游途中,湟魚不僅要經歷逆流而上的艱辛,還面臨着被棕頭鷗、鸕鶿和其他食魚鳥類捕食的危險。天氣變化、斷流擱淺等風險也難以避免。為延續後代,這場“追尋生命的旅程”從未因艱險而間斷。

  青海湖畔,車手們在高原馳騁的背影體現着競技體育之美。湟魚逆流而上,車手逆風而行,體育和生態的故事,在大湖之湖畔延續。作為環青賽最經典的賽段,環青海湖區域的生態持續向好。中國最大內陸鹹水湖青海湖,正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譜寫濕地類型國家公園建設新篇章。

  如今環青賽已成為推動青海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青海正聚力打造世界鹽湖産業基地、國家清潔能源産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和算電協同發展示範區,鹽湖資源托舉起國家糧食安全與新能源轉型的雙重戰略,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佔比在全國遙遙領先。賽事沿途的七彩互助北龍山、金色門源&&花海、祁連山下好牧場、和美共和龍羊峽等,目之所及滿是綠水青山,心之所感盡顯發展活力。

  展示高原人文與發展之窗

  青海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園。環青賽,成為促進人文交流的“友誼橋梁”,展示高原鄉村振興的重要窗口。

  20歲的郭寬章來自西寧市湟中區魯沙爾鎮,他從小跟着父親郭增壽學習高蹺技藝。本次環湖賽第二賽段車隊出發前,他和同伴們踩着2.5米的高蹺,為車手和賽段旁的觀眾表演“空中舞蹈”。

  7月7日,參賽選手在第二賽段比賽中騎行。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不點花燈月不圓,不耍社火難過年。”在河湟谷地,社火是每年春節必不可少的民俗展演活動,高蹺更是其中的“重頭戲”。魯沙爾高蹺被列為青海省非遺名錄,最顯著的特點是“高、懸、巧、奇”。

  “練習高蹺讓我對勇敢和力量有了新的認知,車手們為夢想而戰的信念令人動容。”郭寬章説。

  環青賽一路走來,見證青海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的圖景。

  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鎮的東格爾,藏語意為白海螺。從雲端俯瞰,青海湖湖岸線宛如大地白描,觀魚&似靜臥弧灣的白海螺,聆聽着湖水濤聲與湟魚淺吟。這個湖灣是湟魚的棲息地,每年夏季,成千上萬的湟魚在這裡狂歡。

  2024年4月11日,游客在青海湖畔的東格爾觀魚&拍照。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東格爾觀魚&觀景點由石乃亥鎮尕日拉、切吉、鐵卜加等6個村子集體經濟運營管理。2024年7月,6村成立黨建聯盟,成立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觀景點對面搭建450平方米的帳篷美食城,打造幾十家商鋪,銷售牦牛肉乾、酸奶、枸杞等特色農畜産品,80%的本地牧民轉型經營商鋪,並帶動和吸納本地群眾就業。

  滾滾車輪見證青海發展,蓬勃脈動激蕩青藏高原。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一直是環青賽的重要賽段,也是本屆賽事收官地。海晏縣西海鎮位於金銀灘草原腹地,有“中國原子城”美譽。該縣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謝曉玲説,環青賽促進了當地自行車騎行産業的崛起和蓬勃發展。目前該縣共有自行車俱樂部16家,擁有自行車1.2萬輛。

  資料圖:車手在西海鎮至祁連賽段騎行中。新華社發(潘彬彬 攝)

  “騎行海晏,不僅是一段暢快淋漓的騎行體驗,更是一次與自然、與歷史的深度對話。”海晏縣委書記鬥拉説,真正穿梭在這座紅色小鎮,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脈搏,能切身感受到我國研製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時波瀾壯闊的歲月,先輩們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隱姓埋名、艱苦奮鬥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20世紀30年代,王洛賓在金銀灘草原創作了不朽之作《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曲讓西部民歌走向世界。

  如今,伴着滾滾車輪,遙遠的青海不再遙遠,綠色騎行繪就高原發展新畫卷。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