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王鏡宇、孫遠杭)“中國籃球名人堂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價值,一個是對中國籃球自身的價值,另一個是對整個中國體育的價值。文化是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它是一種比較恒定的、精神性的內在力量。這種東西似乎看不見摸不着,但它可以通過具體的人、具體的行為、具體的制度建構去實現。我們的體育尤其是競技體育還存在一些比較功利的現象,那就容易陷入一時、一地、一人的成敗,這種東西它不是一種優質的文化,或者説不是一種積極的文化。”
22日下午,在清華大學西區體育館舉行的一場籃球文化座談會後,奧林匹克研究專家、溫州大學教授易劍東對記者説。
“中國籃球名人堂把這些過往的人物、過往的故事挖掘出來,對公眾是一種很好的熏陶。它讓大家真正理解:這些人是怎麼走來的,這些人也有常人的喜怒哀樂,這些人在關鍵時刻的超常表現有值得我們借鑒的精神力量,這些東西可以遷移到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去。那麼,體育激勵人、鼓舞人、教育人、感染人的功能就能找到一個更好的連接點和通道。”
著名體育社會學家、原華南師範大學教授盧元鎮講述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個故事。60多年前,他還在北京八中上學,有一天校園裏來了幾位各項目的國家隊隊員,其中包括當時稱雄籃壇的楊伯鏞和錢澄海,而他們在當天的交流賽上展現出的精綵球技和眾人的驚嘆在他心中點燃了體育的夢想。
盧元鎮説:“雖然那時還沒有‘名人堂’,他們已經進入了人們心目中的‘名人堂’。在他們的感召下,幾年後我踏進了體育學院的大門,後來為體育服務了60多年。”
在盧元鎮看來,籃球原本不過是人類為自己發明的一種玩具,而當它被掌握在一個尊崇思想與文化的民族手裏時,就成為寄託着人類社會美好理想的象徵。一個有了文化根底的籃球,一個被賦予了思想的籃球,才是顛撲不破的籃球。
他説:“讓我們懷着虔誠的、從容的心態來構築籃球運動與籃球文化的明天吧!”
此次座談會是2024年中國籃球名人堂的系列活動之一,而2024年中國籃球名人堂入堂儀式將於23日下午在清華大學舉行。
中國籃球名人堂委員會首席專家李元偉在座談會上説:“中國籃球名人堂的誕生,承載着數代籃球人的夙願。作為中國籃球文化的核心載體,其使命在於凝聚歷史榮光、弘揚體育精神、激勵當代奮進。過去三年,名人堂從無到有、從構想走向實踐,初步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籃球文化體系。”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余新忠&&,中國籃球名人堂的創辦帶動了《中國籃球通志》的編纂工作。在他看來,中國體育史的研究工作總體而言還比較薄弱,而以《中國籃球通志》的研究為突破點可以推動體育史學研究高質量發展。
原上海體育學院院長姚頌平説,中國籃球文化的建設可以説從幾十年前就開始了,他還回顧了《女籃五號》等與籃球有關的影視作品和書籍。姚頌平建議,要全面深入研究近代中國籃球運動的歷史,籃球歷史研究為籃球文化建設提供基礎,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把籃球文化的價值提煉出來。
易劍東認為,中國籃球名人堂的建設開了一個好頭。“(中國)籃球名人堂做了三年,越來越系統和完備。從一定意義上講,以籃球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我建議更多的項目都能做起名人堂,然後以此延展開來做整個項目的文化體系建設。把體育文化做實,對競技體育的社會支持和可持續發展會有很大好處,對拓展群眾體育的普及面和對青少年從小的熏陶也有好處。這麼一來,相當於把職業體育、專業體育、業餘體育、青少年體育、社會體育都能夠打通,文化是最好的紐帶和最佳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