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馬拉松:時代征程中的活力印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1/27 14:21:57
來源:新華網

北京馬拉松:時代征程中的活力印記

字體:

  新春伊始,陪伴人們走過四十餘年的北京馬拉松又站在了新的起點。從首屆賽事鳴槍以來,北馬便承載着時代賦予的使命,成為體育精神與城市發展的生動注腳。

  它是活力的代言者,數萬名選手奔騰於賽道,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機的時代畫卷;它是發展的助推器,如同齒輪般帶動路跑産業鏈運轉,為城市發展注入澎湃動能;它是精神的凝聚劑,在天安門廣場前齊唱國歌的那一刻,愛國情懷被點燃,讓人們在奔跑中凝聚力量,攜手並肩,以昂揚姿態奮進前行。

  活力的涌動:自信奮進的時代畫像

  2024年11月3日7時30分,北京,近3萬名選手踏上北馬賽道,躍動的身影與天安門、民族文化宮、首都博物館、中央電視塔、國家體育場、北京奧運塔等多座北京地標建築共同勾勒出“活力中國”的時代畫卷。

  參賽選手跑過天安門廣場。組委會供圖

  這樣的一幅畫卷富於“大寫意”,但絕不空洞,它由許多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細節構成,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對“健康中國”的共同追求、“體育+”釋放的巨大動能以及自信奮進的精神面貌。

  作為中國馬拉松領軍賽事,北京馬拉松從最初的82人參與,到如今吸引數萬跑者競相奔跑的標誌性賽事。北京馬拉松的發展,不僅見證了中國群眾體育事業的蓬勃興起,更折射出“體育為民惠民”的堅實步伐。根據《2024北馬評估報告》(以下簡稱“評估報告”)在接受“2024北馬問卷調查”的賽事受眾中,83%的受訪者對“參加相關活動的舉辦有助於普及推廣田徑路跑文化”&&認同,80.22%的受訪者對“參加此賽事有助於提升我的體育鍛煉頻率”&&認同,80.07%的受訪者認為“賽事有助於推動全民健身、助力全民健康、弘揚體育精神”。

  參賽選手熱情洋溢。組委會供圖

  無論是在北馬的“新朋友”還是資深跑友身上,我們都能看到自信、奮進、堅韌、突破等時代精神的生發——

  北京大學大四學生宮子卓在北馬賽場上實現首馬“破三”。他説:“隨着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年輕人勇於突破舒適區,迎接挑戰、奔跑向前。”

  同樣在北馬“破三”的還有25歲的清華大學博士生曹佳鑫。“學習生活中,有老師和朋友在我情緒低落的時候給我鼓勵。馬拉松賽上,沿途有熱情的觀眾和志願者給我們加油。但無論如何,科研路都要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全馬42.195公里要一步步跑完。”他總結道,“這是一個積累經驗、獲得勇氣、增長信心的過程。”

  “在玉淵潭公園的雲開日落、鳥語花香,以及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晨暉夕照、四季更迭中,持續的跑步習慣帶給我無盡的歡樂、健康和智慧。”與北馬相伴15年的呂俊峰説,“從健康的體魄到自信開闊的心態,需要持續的堅持和磨礪。”

  參賽選手終點衝刺。組委會供圖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11月2日至3日的兩天時間裏,全國範圍內舉行的馬拉松等各類路跑賽事超過30場。按照賽事規模計算,參賽跑者總人數約有40萬人。以馬拉松為代表的路跑賽事,已深度融入百姓生活之中,成為千百萬群眾積極參與的大眾體育活動。城市路跑賽事的蓬勃發展,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傳播健康中國理念、普及體育文化價值等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中國馬拉松官方網站統計,2024年全國共舉辦路跑賽事671場,參賽人次約656萬,賽事分佈範圍涵蓋了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261個市,537個區縣。

  從城市道路到鄉野田間再到山林湖畔,奔跑的身影如潮,彰顯着時代的活力,也展現了中國人對健康生活和美好未來的共同追求。

  齒輪的嚙合:辦賽興業的澎湃動能

  猶如一枚齒輪,包括北京馬拉松在內的馬拉松賽事,帶動起路跑賽事産業鏈的蓬勃發展。

  路跑賽事産業鏈涵蓋賽事組織與運營、運動裝備、健康與訓練服務、城市旅游與服務業、媒體與廣告、文創衍生品、保險和科技應用等多個領域,産業鏈條多元化、綜合性強。

  參賽選手共赴“金秋奔跑之約”。組委會供圖

  “跑完北馬,有哪些好吃的好玩的?”“帶上家人,跑完北馬打卡頤和園”“北京的銀杏葉都變黃了,太美了”……2024北馬賽前、賽中、賽後,許多網友在社交&&上分享關於旅游、美食、打卡的攻略或感受。北京文旅資源豐富,可逛可賞可玩的景點眾多,也能夠吸引選手化身“留客”。評估報告顯示,本屆賽事來自外地的參賽者中,有42.43%的參賽者&&賽前/賽後在北京游玩,平均逗留3天,預計游玩天安門廣場、故宮博物院、長城等景點,參賽者陪同人員以朋友(55.40%)居多,67.40%的參賽者隨行人員為2人及以上,呈現“一日比賽,多日停留,一人參賽,多人消費”的文體旅消費模式。

  北京·馬拉松博覽會。組委會供圖

  在2024北京·馬拉松博覽會,馬拉松賽事激發的澎湃動能有了更直觀的呈現。北京·馬拉松博覽會以北京馬拉松賽事為&&,從2015年開始與北京馬拉松攜手相伴。本屆北京·馬拉松博覽會再次提檔升級,規模擴大至13000平方米,成為服務於路跑行業的專業裝備生産企業、科研單位提供品牌深度互動、産品精準營銷和發展多元合作的良好&&。

  從1981年首屆北京馬拉松比賽以來,路跑賽事在我國落地生根已經超過40年。2010年以後,路跑熱更是進入了爆發期,中國田徑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馬拉松及相關路跑賽事從2014年的51場增長到2019年的1828場,5年增長30多倍。2023年,路跑賽事快速恢復,全年全國共舉辦路跑賽事580場,參賽總人次達550萬。

  如今,包括路跑賽事在內的體育事業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廣度、速度融入到國家發展大格局中。北京馬拉松也從賽前、賽中、賽後多個環節發揮賽事的帶動效應,在各行各業打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人心的凝聚:攜手並肩的前行姿態

  北京,天安門,“國馬”賽道,和近30000人齊唱國歌——簡單的幾個詞,就是大多數跑友參加北京馬拉松的理由。這個充滿儀式感的環節激發出別樣的愛國情懷,讓很多參賽者都激動難抑,熱淚盈眶。

  這樣的愛國情懷來自於哪?

  有對深厚文化的自信——比賽路線串聯的不僅是北京的實體地標,還是富含文化底蘊的精神坐標,從天安門跑向國家體育場“鳥巢”,更像一場文化之旅,一路上古老與現代交織,歷史與自然相融,沉浸式體驗到泱泱大國的厚重與輝煌。同時,在北京·馬拉松博覽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區,花絲鑲嵌、汪氏皮影、面人、絨花、料器、合香珠、堂前燕、花絲、毛猴、景泰藍、香囊、內畫、北京兔爺、剪紙等非遺紛紛亮相,選手在感受路跑魅力的同時,也通過非遺展區感受到了文化底蘊。

  北京·馬拉松博覽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區。組委會供圖

  還有對國家實力的自豪——北京是“雙奧之城”,本身就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作為國內第一個城市馬拉松,北京馬拉松見證着中國馬拉松從起步到蓬勃發展的歷史進程。而蓬勃發展的背後,離不開全民健身意識的普及,紮實的城市管理能力與治理能力,體育産業的欣欣向榮……北京馬拉松,就是國家發展實力在體育領域的生動展現。

  不斷提升選手參賽體驗和完善賽事服務是北馬組委會一以貫之的追求,2024北馬在競賽組織、選手服務、配套活動、宣傳推廣等多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提檔升級:對比賽起點區域進行了優化升級,起點拱門位置設置在廣場東側路,並向北前移,選手可以直線出發,起跑體驗更加順暢;參賽和完賽物資全面升級,給選手沉甸甸的關懷;口袋式的參賽手冊更便於攜帶,方便選手隨時查閱;比賽當日下午舉行的親子跑活動,也為賽事增添了溫情歡樂的色彩……評估報告顯示,2024北馬賽事服務的總體滿意度達84.82%,賽事推薦度85.39%、忠誠度85.10%。

  一場馬拉松賽事從籌備到舉辦,涉及眾多環節,組委會始終堅持從選手需求出發,關注選手體驗,為選手提供暖心、細緻服務。一塊補發的獎牌也體現出了組委會的真誠和用心。在發現獎牌LOGO印製錯誤的第一時間,組委會便積極核實問題並致歉,同時提供解決措施,重新製作獎牌,細緻核對每一位選手填寫的郵寄信息,及時為完賽選手郵寄,目前選手們已經收到新印製的獎牌。“沉甸甸的不只是獎牌,更是北馬作為國馬的責任和擔當,對跑者的負責和尊重。”“為組委會的暖心操作點讚,期待今年還能參加!”在眾多收到獎牌的選手留言中,也能感受到跑者們對組委會的理解和對賽事的喜愛和支持。

  俯瞰位於鳥巢旁的賽事終點。組委會供圖

  當然,還有體育精神與國家發展征程的奇妙融合——北京馬拉松不僅是一場體育競賽,更是弘揚體育精神的重要載體。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馬拉松運動中挑戰自我、超越極限、堅忍不拔、永不放棄的精神,正是新時代奮鬥者們需要的。為了將挑戰自我、堅持不懈的精神風貌傳遞給更多人,賽事組委會在2024北馬舉辦前夕推出了“我和北馬的故事”徵集活動,邀請與北京馬拉松有着深厚情誼的參與者講述他們與北京馬拉松的故事,活動一經推出就獲得廣泛關注,73萬人次的瀏覽量、近44萬張投票也彰顯了馬拉松運動強大的精神感召力。

  2024北馬比賽現場。組委會供圖

  北馬賽場上,人心在凝聚,前行的力量也在凝聚。對於跑友而言,北京馬拉松是自己馬拉松生涯的一個極具意義的里程碑,而在時代的宏大敘事中,北京馬拉松是一個國家自信奮進開創未來之征程的寫照。在長安街一步一個腳印地奔跑中,我們能看到開放包容、昂揚進取的時代風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中,我們對實現夢想的方式達成共識——用團結,用奔跑,用熱愛。(完)

【糾錯】 【責任編輯:解冰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