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拉松産業觀察:跑出來的消費轉型,賽出來的城市活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1/07 13:29:12
來源:新華網

中國馬拉松産業觀察:跑出來的消費轉型,賽出來的城市活力

字體:

  新華網北京1月7日電(侯大偉 李旭)一年消費總規模超133億元、單個賽事報名人數達450744人……日前剛剛結束的中國馬拉松博覽會上,多組數據讓行業備受鼓舞;近期相關賽事的報名數據更是將以馬拉松為代表的中國路跑運動送上熱點。45萬+的報名人數雖屬罕見,但整個2024年,動輒20萬+的報名數字在國內頭部馬拉松賽事中已屢見不鮮。

  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頒佈,自此,以馬拉松為代表的中國路跑運動迎來黃金十年,不斷倍增的報名人數成為“跑馬熱”最直觀的印證。“周末兩眼一睜就是馬拉松,朋友圈被越來越多去全國各地參賽的跑友‘刷屏’了!”來自北京的跑者王鵬&&。

  中國馬拉松官網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共舉辦路跑賽事671場,參賽人次約656萬。賽事分佈範圍涵蓋了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261個市,537個區縣。僅2024年11月,國內就有114場賽事鳴槍舉辦,其中11月3日同時進行的馬拉松達31場次。

 2024北京馬拉松比賽現場。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儘管賽事眾多,但國人參與馬拉松的熱情也水漲船高,頭部賽事動輒幾十萬的報名人數讓賽事“中簽率”持續走低。從賽事寥寥無幾,到現在遍地開花;從名額數月才能報滿,到如今一“簽”難求,是什麼讓馬拉松“瘋跑”了起來?

  “馬拉松賽事的持續升溫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本質上是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進而消費升級後大眾體育需求不斷釋放的客觀結果。”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白宇飛&&。隨着全民健身意識的不斷提升,以馬拉松為代表的路跑運動逐漸成為人們追求健康、挑戰自我的一種有效方式。

不是消費降級,而是消費轉型

  在大眾崇尚運動的今天,越來越多意識到健康重要性的人正悄然改變生活和消費習慣,將更多時間、金錢和精力放在體育鍛煉上,為健康“買單”成為新潮流。在此過程中,跑步這項看似低門檻的運動,更是不斷釋放着大效應。

  “這幾年跑步的人越來越多,‘上癮’後那花銷更是越來越大了。”來自成都的跑步愛好者戴東升告訴記者,最直觀感受到馬拉松的“火”,是賽事“中簽”難度越來越高了,“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及周圍朋友為熱愛‘買單’的熱情,只要能‘中簽’,報名費、裝備費、食宿費這些都不是問題。”

 2024上海馬拉松比賽瞬間。新華社發(陳浩明攝)

  以2024年正式成為中國唯一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候選賽事的上海馬拉松為例,比賽吸引了25.8萬人報名,刷新歷史紀錄,馬拉松項目“中簽率”僅為11.2%。2024北京馬拉松三天時間就吸引超18萬名跑者報名,同樣創造紀錄。剛剛結束的2025廈門馬拉松擴容至3.5萬人,也吸引了全球超18萬人報名。將於2025年3月舉辦的武漢馬拉松,更是再一次開創報名人數新歷史,一舉將中國馬拉松賽事報名人數拉高到45萬+……

  “這兩年很多大型馬拉松賽事報名人數屢創新高,一些城市不斷擴大賽事規模。”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中國體育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趙軼龍&&,“馬拉松賽事在全國範圍內遍地開花,不僅帶活了體育消費,也帶火了舉辦城市。體育賽事正成為城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發力點。”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中國體育經濟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特徵與趨勢洞察:中國跑者的運動參與和消費》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觀點:在2023年中國路跑參賽者消費中,認證賽事跑者消費總規模超133億元,其中直接消費總規模超82億元,間接消費總規模超50億元。

  一方面,以賽事經濟為引領,馬拉松運動在專業服裝鞋帽、可穿戴設備、運動營養品、運動康復等直接消費方面産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2023中國路跑賽事藍皮書》顯示,90%以上的跑者會在運動防護用品方面消費,總支出超2000元的跑者達30.21%;59.34%的跑者在可穿戴運動設備方面的花費超過1000元,花費5000元以上的跑者佔比也超過10%。而作為“中國跑步第一股”、長期聚焦跑步細分賽道的特步,在2024年上半年收入增長10.4%至人民幣72.03億元,特步主品牌收入增長6.6%至人民幣57.89億元。

 1月2日,觀眾在博覽會現場挑選體育運動服裝。當日,為期三天的第六屆中國馬拉松博覽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開幕。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另一方面,馬拉松賽事拉動城市吃、住、行、游、購、娛等引致消費需求,為賽事舉辦城市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據中國田徑協會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12月20日,全國舉辦的10項國際金標及以上馬拉松賽事(上海馬拉松、北京馬拉松、無錫馬拉松、成都馬拉松、廣州馬拉松、深圳馬拉松、杭州馬拉松、蘭州馬拉松、南京馬拉松、武漢馬拉松)對上述六要素的拉動效應達50.48億元,其中“吃住”24.45億元,“行”10.57億元,“游”9.13億元,“購”4.59億元,“娛”1.73億元。

  擁有百萬粉絲的跑圈博主陳剛便是這個消費群體的代表之一。已有10年跑齡的陳剛僅2024年參加的國內馬拉松賽事就近20場。“一年花在‘跑馬’上的費用得有7-8萬吧,裏邊大頭都在交通食宿上。一些心儀的地方我們還會全家一起出動,參賽之餘好好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也不失為一次絕佳的體驗。”

  隨着馬拉松賽事和相關配套産業的不斷發展成熟,以“跑”為媒的體育消費鏈條快速延展,“跑馬”人群正成為體育消費及旅游消費的“潛力股”,馬拉松也成為各地區、各行業打造消費新場景的重要&&之一。

  而馬拉松賽場上的火爆數據和跑者們的積極心態,更是折射出了居民消費結構的轉型。清華大學體育産業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更是顯示,體育旅游符合消費升級對旅游産業業態的內在要求。

  不是城市內卷,而是城市活力

  跑一場“馬”,愛一座“城”。想認識一座城市,參加一場當地馬拉松賽無疑是獨特的體驗。於跑者而言,42.195公里,既是馬拉松比賽全程的距離,也是一段感受地方文化、城市底蘊的悅心之旅。

  已有10年跑齡的資深跑者汪涌透露,賽事舉辦地和賽事運營商是他挑選馬拉松賽事的主要標準,“馬拉松賽道往往濃縮一城風景、展現一城底蘊,賽事舉辦地的城市本身是否有吸引力對我來説是比較重要的”。

  “馬拉松賽事自帶整合城市資源、拓展城市空間、展示城市形象、促進城市轉型的天然屬性。”白宇飛介紹,將城市地標串聯在一條賽道上,馬拉松已成為城市發展成果推介、城市IP展示、打造城市名片的絕佳&&。

  參加北京馬拉松的選手途經鳥巢和水立方。圖據賽事組委會

  以天安門廣場為起點的北京馬拉松,途經國家大劇院、軍事博物館等地標建築,串聯起鳥巢、水立方等“雙奧”場館,將首都的城市風貌與歷史底蘊融會貫通,被跑友譽為“國馬”;西安馬拉松的賽道不僅囊括了明城墻、鐘樓、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等彰顯西安悠久歷史文化的建築,還包含了長安樂(“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中心)、長安雲(“一帶一路”城市展示體驗中心)、長安花(西安奧體中心體育場)、長安鑽(西安奧體中心體育館)、長安鼎(西安奧體中心游泳跳水館)這些煥發勃勃生機的現代都市新地標。

  頭部賽事“吸睛”,眾多小而美的馬拉松賽事也遍地開花。喀什馬拉松賽道串起古城建築和濕地田園風光,展示喀什千年古城的多彩民俗風情;廣安馬拉松串聯起廣安新地標賨城裏和鄧小平故里旅游區等地標,展示了廣安城市發展新成就……無論是賽道沿途風景、城市建築風貌,還是民俗文化展示,一座城市的文化都在馬拉松賽事中得到進一步凝練,並通過賽事直播和參賽者的社交媒體傳播,呈現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觀眾眼前,這正是城市發展無形但寶貴的財富。

 2024廣安馬拉松賽鳴槍開跑。新華網發(張可凡攝)

  “作為參與型賽事的代表,馬拉松在宣傳城市和消費拉動上的作用十分顯著,這也強化了地方政府辦賽的內驅力。”白宇飛補充説,對於舉辦地而言,馬拉松賽事已不僅是跑友揮灑汗水的競技賽場,更是這座城市展示旅游資源、地方文化的亮麗名片。

  深度體驗+全面展示,馬拉松賽事讓跑者的運動需求和舉辦地的引流、推介訴求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一項賽事能成功開展並迅速蔓延,一定是因為它切中各方需求。因此,如今的‘馬拉松熱’絕非偶然,這不僅得益於運動愛好者旺盛的需求,更離不開眾多城市的主動布局和積極發力。”趙軼龍&&。

  但白宇飛同時強調,地方辦賽的同時也要注意避免“內卷”,不要出現“千城一面”的現象。“如果市縣層級能夠在賽事規模上做到‘量體裁衣’,將一場馬拉松賽事打造成系列化、常態化、可持續發展的活動集群,就值得更密集辦賽,持續下沉蔓延。”

  不止賽事經濟,更有産業融合

  根據2023年中國路跑賽事運營情況抽樣調查,一線城市舉辦的大型路跑賽事平均收入為2910.24萬元(含報名、贊助、財政補助等);其他類型城市舉辦的路跑賽事平均收入為844.88萬元。馬拉松賽事平均收入為1196.06萬元,半程馬拉松賽事平均收入為438.25萬元。

  馬拉松賽事自身的經濟效益已毋庸置疑。而隨着“跟着賽事去旅行”成為新風尚,文體旅商農産業融合發展迎來新契機,馬拉松的“賽事+”效應更不斷被放大。跑者戴東升2024年參與了十余場馬拉松賽事,他認為賽旅融合已成為不少跑友的生活新選項。“想用跑馬拉松的方式游覽一座城市,在追求愛好的同時多和家人、朋友一起到處走走看看。”

 圖片來源:《2024體育休閒消費報告》

  根據同程旅行聯合咕咚APP發布的《2024體育休閒消費報告》,2024年1月至7月,體育旅游的搜索熱度增長87%,戶外運動參與人數同比增長19%。馬拉松、騎行等戶外賽事帶來的“流量”,亦是城市旅游的“留量”,同時也是拉動當地文旅産業發展的增量。

  “一日辦賽、多日停留,一人參賽、多人消費”的輻射範圍越來越廣,正成為跑步賽事旅行的新特點。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發布的《中國戶外運動産業發展報告(2023-2024)》顯示,一場大型城市馬拉松賽事帶動的經濟效益可達6-7億元,如2023上海馬拉松直接經濟影響7.01億元、産出效應20.12億元、旅游産業拉動效應7.69億元;一場大中城市馬拉松賽事可帶動經濟效益超1億元,如2023鄭州馬拉松帶動文體旅消費和産業效益1.46億元。中國田徑協會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12月20日,去年全國舉辦的10項國際金標及以上馬拉松賽事,直接經濟效益總計為54.30億元,間接經濟效益中,賽事産出效應(對GDP的貢獻)125.39 億元,賽事就業效應(因賽事而新增就業崗位數)5.58萬個。

  頭部馬拉松賽事對舉辦城市的文旅賦能作用已日益凸顯,但部分地區辦賽特色不鮮明、盲目追求賽事規模,反而易導致賽事效益打折扣、辦賽壓力激增等問題。“當前,我國很多馬拉松賽事能夠有機結合當地文化、自然資源稟賦,不斷豐富賽事內涵,有的賽事跑進景區、跑進商圈,實現了文體旅商農融合發展。”趙軼龍&&,但如何走差異化、特色化道路,還需要賽事運營方真正扎根於賽事舉辦地,基於當地的資源與特色,不斷提升市場化水平,深耕賽事品牌打造,進而實現馬拉松賽事與城市的“雙向奔赴”,通過賽事的高質量發展賦能城市經濟社會發展。

  第五屆全國“和美鄉村健康跑”(村跑)起跑瞬間。新華網發

  村超、村BA的爆火,讓“村”字頭賽事成為近幾年的流量“密碼”,也讓更多運營機構和贊助商將目光投向了山水田園之間。2007年起就開始贊助馬拉松賽事的特步,在2024年也有了新動作:他們成為全國“和美鄉村健康跑”(村跑)公益合作夥伴。“城市馬拉松的辦賽效應已充分放大,未來馬拉松不僅可以與城市融合,還應主動融入鄉村、融入基層,為鄉村振興賦能。”中國田徑協會特邀副主席、特步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丁水波認為,“近年來,特步積極響應號召,攜手中國農民體育協會和各地活動承辦方,用跑步路線連接和美鄉村山水田園,充分展現新時代農民風采、鄉村風貌,彰顯了健康向上、和諧文明的鄉村風尚。”

  助力體育強國,展現開放自信

  隨着以馬拉松為代表的路跑運動在我國熱度不斷走高,“提速”成為國內路跑賽事近年來的關鍵詞之一。而馬拉松參賽人數和賽事成績的不斷提升,更成為中國向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目標不斷邁進的生動詮釋。

 2024年3月24日,何傑以2小時06分57秒的成績創造了新的全國紀錄。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大量賽事的有效供給為跑友提供了更多參賽機會,也為中國馬拉松提高競技成績奠定了基礎。一方面,專業運動員的成績不斷取得突破:2024年3月24日,何傑在無錫馬拉松上以2小時06分57秒的成績衝過終點線,再一次刷新了男子馬拉松全國紀錄,中國馬拉松從此進入了“206”時代;另一方面,大眾跑者的成績不斷提高,2024年舉辦的錫馬、北馬、南馬等賽事,“破三”人數都創造歷史新高,折射出近年來中國路跑整體水平的進步。趙軼龍&&,專業運動員與業餘跑者在比賽中相互激勵、共同提升,同時大眾參與熱情與賽事有效供給之間形成良性循環,由此帶動路跑行業不斷發展。

  1月5日,選手從起點出發。當日,2025廈門馬拉松賽在廈門鳴槍開跑。本次比賽吸引了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35000名選手參賽。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跑者競技水平進一步提升,不斷“刷新紀錄”的同時,我國馬拉松賽事也在服務保障方面持續升級。據統計,2024年全球共有294場標牌賽事,其中70場就屬於國內路跑賽事,我國標牌賽事數量已居全球首位。此外,中國田徑協會對我國5.38萬馬拉松賽事參與者進行的問卷調查(截至2024年12月20日)數據顯示,參賽者對馬拉松賽事的整體滿意度為78.80%(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作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抓手,路跑賽事的有效供給為辦人民滿意的群眾體育賽事作出了積極貢獻。”中國田徑協會相關領導曾&&。

  在辦好人民滿意的群眾體育賽事的同時,國內的馬拉松賽事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國際跑者的關注。2024年,北京馬拉松吸引了全球43個國家和地區的跑者報名、上海馬拉松的國際“中簽”跑者來自62個國家及地區;2025年武漢馬拉松的報名選手來自67個國家和地區……隨着日益從容自信包容開放的中國形象被越來越多人看到,這些國際跑者帶着好奇和嚮往,踏上中國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與國內跑者共同用腳步丈量賽道的美麗與繁華,感受新中國的昂揚奮進與勃勃生機。

  現如今,一場場熱鬧非凡的馬拉松,描繪出了活力中國的精彩畫卷,也匯聚起了體育強國建設道路上篤行致遠的堅實跬步。(刁文靜對此文亦有貢獻)

【糾錯】 【責任編輯:賈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