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2月15日電(記者王昊飛、張博宇、周萬鵬)“7個人?5點,地鍋魚,三道鱗還是胖頭魚?”一見面,52歲的楊寶青便電話不斷,天南海北的雪友找她訂餐、訂房,忙得不亦樂乎。
在吉林市永吉縣北大湖鎮南溝村,楊寶青利用自家民房經營着一處農家樂,今年已是第15個年頭。她為人爽朗,熱情好客,南來北往的雪友無論男女老少,都習慣喊她一聲“寶姐”。
“寶姐,我雪板到了麼?”“門口碼好了新到的一批快遞,你找找。”“好嘞!”楊寶青挂掉電話,一邊吩咐後廚為訂餐顧客做好準備,一邊指引着一位上海雪友找到自己的雪具——在農家樂門口一間小倉庫裏,長條形快遞箱包裹的雪具已經快堆到門外了。
楊寶青(右)與王濛合影。受訪者供圖
位於吉林市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驗區的北大湖滑雪度假區,是北大湖鎮的“黃金搭檔”,雙方優勢互補,組合成聞名遐邇的冰雪小鎮。記者跟隨楊寶青來到農家樂一處安靜的地方,聽她講起這些年“借雪生金”的故事。
1993年,北大湖滑雪場作為第八屆全國冬運會雪上項目場地而投建。20歲出頭的楊寶青跟着家人做起餐飲生意,主要服務雪場的建設者。時光流轉,隨後30餘年,從當服務員到經營農家樂,從三個房間的小本生意到56間客房的規模經營,楊寶青搭上了家鄉冰雪經濟的順風車,回頭客來自大江南北。
交談間,記者始終帶着一個問題:守着雪場做生意,村民們是“躺贏”嗎?
答案是否定的。冰天雪地成為金山銀山還需要人來“點石成金”——生於斯長於斯的村裏人用好了獨特優勢,其中既有“先天”的,也有“後天”的。
其一是黑土孕育的質樸性格,讓人文魅力被逐漸放大。“寶姐,我餓了。”凌晨3點,從機場接回一批雪友,楊寶青馬上鑽進廚房給他們包餃子。“在咱這,不能餓着肚子睡覺。”“寶姐,我褲子破了。”“沒事,我給你補上,想縫小兔子還是小烏龜?”“寶姐,我滑完了,來接我唄。”“好嘞,這就讓你姐夫開車過去,聽着點電話。”過往無數類似的場景裏,幫助楊寶青贏得“寶姐”稱呼的,是“良心活”,是細緻走心的服務。
圖為北大湖滑雪度假區。新華社記者 周萬鵬 攝
其二是和美鄉村的人間煙火,為滑雪與度假增添活力。自2015年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以來,冰雪消費的微觀場景正發生變化。一些南方游客到東北不只為滑雪,更期待感受地道的鄉土人文風貌以豐富度假體驗。“寶姐”的農家樂曾流行“AA餐”——來自各地素不相識的雪友拼在一桌,邊吃邊聊,“破冰”交往。與住酒店相比,這種社交更具煙火氣。正是在這樣的氛圍裏,雪友李世豐寫下了《我在去滑雪的路上》《寶姐家》等流傳在雪友圈的歌曲。
其三是緊跟客群需求,讓鄉村創業充滿生機。近年來每逢雪季,北大湖滑雪度假區的南方游客佔比幾乎都超過60%。來自長三角、珠三角的客群有着多元需求。在滑雪度假區不斷提質升級的同時,村裏人同樣沒閒着:小紅書“做號”、小程序“下單”、直播“引流”,南溝村的農家院嘗試用“潮文化”完善經營。楊寶青還特意在院裏打造了一個娛樂室,PS5游戲機、3D打印機等年輕人喜愛的娛樂設備一應俱全。
12月13日,在位於北大湖鎮南溝村的飛人潮牌雪服租賃店裏,負責人金曉東正在整理雪服。新華社記者 王帆 攝
記者走訪發現,村裏“借雪生金”的遠不止楊寶青一人。村民們利用得天獨厚的優勢,書寫着自己的“冰雪經”。
三年前,南溝村被納入吉林市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驗區的吉林北大湖田園綜合體試點建設項目,一邊發展鄉村旅游,一邊實現和美鄉村建設。在這個項目區域內,餐飲和民宿業規模已由原有的42戶增加到147戶,床位接待數由原來不足800張增加到近2000張。這樣的變化,是近年來吉林省以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帶動鄉村振興的縮影。由點成線,連線帶面,在吉林,一個個冰雪小鎮正被冰雪“點亮”。
入夜,大寶農家院燈火通明。這天晚上,長春“雪狼”雪友群在這裡聚餐。這個由150多名雪友組成的線上滑雪俱樂部是北大湖滑雪度假區的常客。楊寶青穿行在老朋友中間,熟練地招呼着大夥。“這裡面還有很多新朋友。你看,冰雪這個行業真的是長久之計。”她對記者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