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三亞11月23日電(記者季嘉東、夏天)經過多年發展,起源於我國西南地區的民俗活動“搶花炮”轉變成了頗具競技性的體育項目“花炮”,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中受到熱捧。其實這項運動在很多方面與橄欖球運動相似。
搶花炮原是一些少數民族慶祝節日的民俗活動。例如,廣西有着壯、漢、瑤、苗、侗等多個世居民族,傳統民族節日“三月三”這一天,許多民眾相約參與趕歌圩、祭祀先祖、搶花炮等活動。這樣的搶花炮沒有競技規則,沒有固定場地,可以在阡陌間、土路上,甚至山坡上舉行。搶得頭炮象徵着勝利者在這一年會鴻運當頭。
2017年3月30日,廣西南寧市武鳴區舉辦“壯族三月三”搶花炮比賽,比賽吸引6支隊伍參加。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在1986年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搶花炮首次被列為競賽項目,開始從南方向全國推廣。
在22日開幕的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北京花炮隊主教練張炳剛可以稱為資深“花炮人”。張炳剛第一次接觸到搶花炮是在1999年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之前,當時的北京作為主辦城市,組建了搶花炮隊。
“我拿到了倆花炮,心想這怎麼玩,正式規則都還沒出來,就一點點琢磨,練的時候覺得還挺好的。北京隊在1999年那屆運動會成績稍微差一點,從2003年開始我們就名列前茅。”
在2003年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搶花炮正式更名為“花炮”。張炳剛説:“大概2004年大家都開始叫它‘中國式橄欖球’,規則、打法上越來越接近橄欖球。”
2019年9月9日,廣西隊與重慶隊在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花炮第一輪比賽中拼搶。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比賽由兩個隊進行,每隊上場8人,在長60米、寬50米的場地內,運動員手持花炮通過奔跑、傳遞,將花炮投入對方的花籃得分,並以阻截、搶斷等技術反搶,阻止對方得分。在規定比賽時間40分鐘結束時,得分多者為勝隊。
曾是職業橄欖球運動員的賀忠亮43歲了,是北京花炮隊裏第二年長的球員。賀忠亮介紹,花炮場地兩端設有端線,花籃放置在端線後,形成了類似橄欖球比賽裏的陣區,是雙方竭力攻入的區域。比賽裏,選手可以採用類似於橄欖球中的“撲摟”動作進行防守攔截。花炮的傳接可以像籃球和足球一樣靈活,技戰術更加靈活、豐富。
2019年9月14日,北京隊隊員賀忠亮(左二)在比賽中爭搶。當日,在鄭州舉行的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花炮項目決賽中,廣西隊以4:3戰勝北京隊,獲得一等獎。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在張炳剛看來,花炮並不是一項簡單的運動,其中蘊含着豐富的技戰術打法,很多時候選手的身體強壯與否,並不是能否贏得比賽的關鍵。“不參加三屆比賽,是不能完全理解這項運動的。比如説場地怎麼利用,打高點的時候如何配合,隊員之間互相怎麼掩護,掩護的時機和角度怎麼選擇等等,沒有足夠經驗的話到場上後做不出來。”張炳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