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馬拉松,一同走過的42.195公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09 13:23:23
來源:北京馬拉松官方微信公眾號

北京馬拉松,一同走過的42.195公里

字體:

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馬拉松賽

北京馬拉松見證了路跑運動在中國的飛速成長

四十餘年辦賽所沉澱的“國馬”品質

讓無數熱愛奔跑的人匯聚於此

共繪激情與夢想的動人畫卷

 

又是一年金秋時節

每年的這個時候

北京馬拉松都如約相守

向3萬名跑者敞開懷抱、熱情相擁

彼此訴説着一同走過的42個古都之秋

 

  1981年9月27日,首屆北京國際馬拉松賽橫空出世。賽事的舉辦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目光。

  當時,中央電視台對賽事進行了衛星實況直播,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大型體育賽事的直播。在當時的技術水平看來,這種方式堪稱“新奇”。

 

  1981年9月27日

  比賽當天,首都幾十萬人在賽道兩旁為運動員吶喊加油,全國的電視觀眾守在電視屏幕前觀看了這場激動人心的比賽。

  從這一年起,北京國際馬拉松賽便開啟了它40多年的創新與奮進之路,也踏上了它和跑者們一同攜手邁進的全民健康之路。

  辦人民滿意的賽事,促進人類的發展進步,是北京國際馬拉松賽肩負的責任。讓賽場內外的每一個人都能從賽事中汲取能量,共譜“健康中國”的美好圖景,是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的使命。

  首開先河,長安街上流動的風景線

  上世紀80年代,全球範圍內已有很多知名馬拉松賽事,我國也有個別市縣舉辦了小型馬拉松賽。人們對於首都北京能舉辦一場馬拉松賽事充滿了期待。

  然而,對於剛剛改革開放的我們來説,在首都舉辦一場國際馬拉松賽事無疑是困難的。

  首先,為了讓賽事彰顯首都特色,達成在天安門起跑的目標就實屬不易;

  同時,在比賽期間,需要暫時切斷西長安街及沿線的交通,這對於首都核心區的正常運行來説也是巨大的挑戰;

  此外,賽事將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運動員,受制於當時的國力和技術水平限制,大賽舉辦經驗的匱乏也是擺在眼前的現實。

  但排除萬難、達成目標的堅定信心,讓一切夢想都變成了現實。

  僅僅為了測量出準確的比賽路線,賽事組委會提前幾個月便開始了周密部署。來自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和清華大學的體育老師們為了能規劃出一條“完美”馬拉松路線絞盡腦汁。

  原定的賽事路線計劃由從天安門廣場正中至古城路口折返。然而,經反復測量發現,這個距離只有37.66公里,與馬拉松賽事規定的42.195公里還有很大差距。

  經過選線老師們反復斟酌,最終確定從天安門第50號燈桿起跑,繞廣場兩圈,經古城路口折返,再通過多個精心布局的轉折點後,最終在天安門完成衝刺。

  當年手繪出的這張路線圖,成為了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發展史上恒久的經典。

  1981年北京國際馬拉松賽路線圖

  賽事路線的反復修訂只是辦賽過程中眾多困難的縮影。服務人員、安全保障等諸多環節都是辦賽過程中需要一一攻克的難關。

  當時志願者的概念尚未興起,為了讓賽事服務得到保障,原國家體委(現國家體育總局)賽前充分動員、組織了系統內的工作人員,由機關團委的骨幹分子擔綱了賽事保障的重任。

  另外,“安全”也是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保證賽事安全舉辦,由北京市公安局牽頭,成立了專門的賽事安全委員會。

  一場成功的賽事一定是多方通力合作的結果。事實證明,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當天安門廣場鳴響起跑的“號角”,選手們奮力奔跑的身影,匯聚成了賽道上亮麗的風景線。

  對於參賽的中國選手來説,在祖國的“心臟”為夢想拼搏、為榮譽奮起的精神,成為了那一代人永不磨滅的珍貴記憶。

  儘管首屆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只有82位選手報名參賽,但卻點燃了億萬國人對中國體育發展的信心,讓人們看到了路跑運動的魅力。

  賽事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每一個困境的化解,每一項勇敢的嘗試,都成了我國馬拉松賽事發展史上的創舉。

  燃動全民,盛世華夏與健康同行

  首屆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的成功舉辦,讓賽事和選手們一起,一步又一步,用腳印奏響了一路向前的凱歌。

  持續升級的賽事服務點燃了大眾跑者的參與熱情,大眾跑者的呼聲也激勵着賽事不斷前行。

  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從只有專業運動員參加的賽事,一步步走向了大眾,開啟了一場賽事與大眾跑者的雙向奔赴。

  1998年,北京國際馬拉松賽正式向大眾開放報名。全國超萬名長跑愛好者和專業運動員一起,站上了首都北京的馬拉松賽道。

  此外,賽事為大眾跑者特別增設了半程馬拉松、迷你馬拉松、10公里項目,還將全程比賽的關門時間從3小時延長到5小時。

至此

北京國際馬拉松賽

真正成為了屬於大眾的運動狂歡

  1999年時值新中國50周年華誕,也是北京國際馬拉松賽開放大眾報名的第二年,每一位參賽選手都洋溢着自豪與期待。

  10月1日,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世紀大閱兵”。8天后,第19屆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在天安門廣場盛大起跑。

  選手們腳踏國慶盛典的余韻,迎着時代奮進的霞光,一步又一步跑出了邁向新世紀的豪邁。

事實上

在帶動全民健身熱潮的同時

北京國際馬拉松賽與華夏盛世共進的步履

從未停止

 

1990年

亞運會在北京盛大召開

這是新中國第一次承辦國際綜合性運動會

也正是在這一年

我國選手黎葉梅奪得了北京國際馬拉松賽

女子冠軍

 

1997年

香港回歸祖國懷抱

天安門廣場的“倒計時牌”矗立了925天

10月4日

北京國際馬拉松賽鳴槍起跑

每一位選手都帶着民族自豪感跑過天安門

也正是那一年

來自內蒙古的胡鋼軍以2:09:18的成績

讓中國成為

第4個進入“馬拉松210俱樂部”的亞洲國家

 

2000年

全社會都洋溢着千禧之年的幸福和喜悅

這一年的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獲得了

雲南紅河的冠名贊助

這是賽事首次由國內品牌冠名

也昭告着中國企業實力的騰飛

更讓人激動的是

賽事男子銀牌、銅牌,女子金、銀、銅牌

全部被中國選手包攬

 

  專業運動員的成績是耀眼的,大眾跑者的精神也同樣奪目。一年又一年,在盛世華夏的照耀下,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在祖國的中心,和跑者們見證了42.195公里的繁花似錦,也見證了祖國的騰飛。

  在長安街上,跑者們的身影隨着時間的流逝一同構成了時代的印記和縮影,他們的躍動與這座城市的心跳同頻。

  1983年,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師為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創作了主題曲《馬拉松之歌》。

40年後

北京馬拉松40周年之際

谷建芬老師將《馬拉松之歌》的曲譜手稿贈與了賽事組委會

  這跨越了40年的歌聲,既是跑者們綿延不絕的燃情與豪邁,也是賽事與時俱進的奮進和昂揚。

  盛世華夏,與健康同行。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傳遞出的“敢於挑戰、勇於向前”的體育精神在時代的洪流中鳴奏着所有人對未來的美好期待。

  雙奧英姿,每一步都綻放幸福的華彩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舉國沸騰!

  3個月後的10月14日,北京國際馬拉松賽起跑,這一年的賽事主題正是“健康奔向2008”。

  參賽選手們的每一句吶喊都回蕩着自豪,每一步邁進都在奔向新的希望。

  申奧成功的第二年,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再次成為一項新技術的首創——計時芯片。計時芯片的應用,解決了以往參賽運動員因起點站位順序影響成績判定的問題,也讓北京國際馬拉松賽成為全國第一個使用計時芯片系統的馬拉松賽事。

  奧運熱潮徹底釋放了中國的體育活力,也讓北京成為了世界的焦點。

  2008年

  北京創造了一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

  而這一年的北京國際馬拉松賽,乘着奧運“東風”,也有了更好的場地環境和氛圍。

  2008年的北京國際馬拉松賽事路線從天安門廣場出發,途經西長安街、首都體育館,經過鳥巢、水立方和奧運北場館區,最終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完成終點衝刺。

  整個賽事路線,將嶄新的城市建築與專門為奧運打造的環境氛圍融為一體。所有參賽選手,都實現了站上奧運賽道的夢想!

  也正是在這一年,北京國際馬拉松賽被評為世界田聯金標路跑賽事

  然而,榮譽不是努力的終點,而是繼續高歌前行的起點。

  2010年

  北京國際馬拉松賽迎來了自己的“而立”之年,名稱也從“北京國際馬拉松賽”更改為“北京馬拉松”。

  “舉辦城市+馬拉松”的組合名稱方式更符合國際慣例,這次更名也昭示了北馬的雄心:放眼世界,對標波士頓馬拉松、倫敦馬拉松、柏林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等國際知名馬拉松賽事。

  2013年

  北京馬拉松首次實現“凈計時”。“凈計時”方式以選手通過起點時開始計算比賽用時。這就讓選手的參賽成績更加精準,也讓不同區域出發的選手能真正實現公平競爭。

  2014年

  北京馬拉松首推選手實名號碼布。將選手的姓名印於號碼布上。防範蹭跑行為的同時,也讓每一塊號碼布有了格外特別的珍藏意義。

  2015年

  北京馬拉松博覽會橫空出世,這在當時的國內馬拉松賽事中又是一次首創。

  強大的路跑産業價值在馬拉松博覽會上得以釋放,“馬博會”成為馬拉松文化、産業、科研等多方面的交流和發展&&。

  也是在這一年,北馬進一步對標國際知名馬拉松,取消了半程項目,僅設置42.195公里的全程比賽項目,參賽規模仍保持3萬人不變。這讓北馬成為國內首個全馬賽事,也讓賽事的專業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2017年

  北京馬拉松推出了“北馬星級評定”榮譽體系,這一體系的問世讓賽事服務與文化建設又邁上了一個&階,“星級跑者”從此也成為了跑圈的新符號。

  2019年

  恰逢祖國七十華誕,能在這樣的時刻跑過莊嚴的天安門廣場,是每一位跑者的心願。

  跑者們用自己的腳步丈量着盛世華夏,這一年的北馬也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紀錄。

  這一年,超過16萬人報名參賽,刷新了北馬的報名人數紀錄;跑進3小時的大眾選手逼近1000人大關,是國內賽事單場破3人數的歷史性突破……

  這一年,北馬成為“年度國內最快賽道”。

  2022年

  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舉辦。

  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説:北京冬奧會創造了歷史,為奧運留下了一套全新的標準,將開啟全球冰雪運動的新篇章。

  北京再一次讓中國在世界體育史上留下了永被銘記的烙印,北京也由此成為全世界唯一的雙奧之城!

  這一年,冬奧會的主題口號“一起向未來”在全世界迴響。

  北京馬拉松在40餘年的奮進中,和幾十萬跑者以及數以億計關心北馬、喜愛北馬、嚮往北馬的人,一起在“雙奧”的鼓舞下奔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從1981年9月27日那天起,北馬就與千千萬萬的跑者成為了同行者,一路並肩跑過了40多年的鎏金歲月。

  從只有專業運動員參加的比賽,到每年3萬跑者的路跑盛典;從玉汝於成的首賽成功,到蜚聲國際的專業馬拉松賽事;從中華體育精神在首都綻放,到全民健康在每一位國人心裏迸發向上的力量。

  北京馬拉松始終在充滿鬥志的體育強國之路上奔跑,它的42.195公里,每一公里都不平凡。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42.195公里雖有終點,但挑戰自我、敢於拼搏的精神卻永無止境,衝線的那一刻,會讓一切付出都值得!

【糾錯】 【責任編輯:解冰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