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7月20日電(記者張澤偉 宋瑞)再過幾天,當奧運聖火在法國巴黎點燃,巴黎將因三次舉辦夏季奧運會成為世人矚目的奧運之城。
而在中國,與奧運會緣分最深的城市當屬北京,舉辦了2008年夏季奧運會和2022年冬奧會的中國首都,是世界首個“雙奧之城”。
距離北京約120公里的港口城市天津,因較早開埠、較早接觸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成為中國最先了解和傳播奧運思想、萌生奧運夢想的地方。
19世紀,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大門,天津被迫開埠通商。隨着海河兩岸九國租界的設立,多個西方體育項目經由天津進入中國。
圖為天津市體育博物館中展出的近代西方體育項目傳入天津的時間軸。圖片來自天津市體育博物館公眾號線上展館
位於天津市和平區的天津市體育博物館裏,一張圖表清晰展現了近代西方體育項目傳入天津的時間軸。在天津市南開區東馬路,有一座中國現存最早的室內籃球館,這裡將建成中國籃球博物館。
“西方體育的傳入,雖然伴隨着一段屈辱往事,但從歷史角度看,卻也促進了中國近現代體育的形成和發展。”天津市體育博物館館長劉建斌説。
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希臘雅典舉行。三年後,天津舉行了首屆學校聯合運動會,北洋大學堂、北洋水師學堂、北洋武備學堂等多所學校參加。這是中國首個校際體育運動會,也被認為是對奧運會的最初模仿。
那時的中國,雖然積弱積貧,但奧運夢想悄然萌芽。
資料圖:著名教育家、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
1907年,著名教育家、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在第五屆天津學校聯合運動會上做了題為《雅典的奧運會》的演講,首次提出“我國也應立即成立奧林匹克代表隊”,爭取早日參加奧運會。
1908年,《天津青年》雜誌上刊登了第四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相關內容,同時發出“奧運三問”:中國何時能夠派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中國運動員何時能夠得到奧運金牌?中國何時能夠舉辦奧運會?
1924年,張伯苓、王正廷發起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這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組織成立的全國性體育組織。
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堂的王正廷是中國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被譽為“中國奧運之父”。培養出聞名全國的“南開五虎”的“新中國籃球之父”董守義,是天津走出的另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
這是1932年7月30日,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右二)和中國代表團出席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開幕式。新華社發
奧運逐夢,歷經百年風雨。當1932年劉長春代表中國隊首次站上奧運會的賽場,當1984年許海峰為中國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當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無與倫比”的奧運會……中國不僅一一回答了“奧運之問”、實現了奧運夢想,也讓張伯苓的預言成真——“奧運舉辦之日,就是我中華騰飛之時!”
如今,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體育大國,也是奧運會上的“金牌大戶”。在中國不斷刷新的奧運冠軍名單中,也有多位來自天津的體育健兒,桑雪、李珊、陳一冰、魏秋月……先後有13位天津運動員為中國貢獻了18枚奧運金牌。
即將開幕的巴黎奧運會,400多名中國參賽選手中,有14名來自天津,包括女排名將李盈瑩、王媛媛,蹦床奧運冠軍朱雪瑩,舉重世界冠軍劉煥華。
2023年10月15日天津馬拉松鳴槍開跑,賽事設有馬拉松、半程馬拉松、健康跑(5公里)三個項目,來自世界各地的約3萬名跑者參賽。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新時代的天津,不僅保持着競技體育的強大競爭力,而且全面發展體育文化、體育産業、全民健身,計劃在2030年建成天津風格、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獨具魅力的國際化“運動之都”。
天津,這座自帶體育基因的中國奧運先驅之城,正以青春之姿,築夢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