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記者胡佳麗)北京奧運會女子柔道78公斤級冠軍楊秀麗今年收穫了兩個新身份,一是拿到了成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博士學位,二是新學期伊始她將首次以碩士生導師的身份任教。
楊秀麗從14歲開始接觸柔道,她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迎來了職業生涯的巔峰,為中國代表團奪得了一枚寶貴的金牌。2013年退役後,她繼續為熱愛的柔道事業貢獻着力量,應召進入國家隊任助理教練,幫助中國柔道隊在仁川亞運會上取得1金1銀3銅的成績。
然而,短暫的教練生涯讓她意識到自己在理論上的不足,於是她毅然辭去教練職務,選擇繼續深造和學習。“運動員一定要豐富自己的文化,有足夠的知識積累才能夠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才能更好地回饋這個項目。”她説。
三年後,從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派留學歸來的楊秀麗,帶着更加豐富的國際視野與理念重返國家隊,接手了一支年輕的隊伍。彼時,這支隊伍中甚至沒有一個全國成年組冠軍,但在楊秀麗的指導下,短短一年內,隊伍收穫了大滿貫賽亞軍、亞運會季軍等佳績。
楊秀麗的追求從未止步於賽場。2020年,她再度跳出熟悉的柔道圈,專心攻讀博士學位。“現在已經是AI時代了,如果不去了解、不去學習,慢慢就會被淘汰。在體育行業達到了一個高度,沒有文化積累的沉澱和洗禮,從技術到理論是缺失的。”
提起讀博的四年,楊秀麗感慨萬千,博士論文的撰寫,對她而言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導師曾打趣地問道:“你把全世界的人都摔倒了,還怕一個小小的筆桿子嗎?”
“摔倒全世界我都沒怕過,這個小小的筆桿子可真是難住我了。”楊秀麗坦言,論文選題實際上是她給自己設了個難題。
多年致力於柔道推廣和普及,她發現推廣的瓶頸之一是大眾對柔道起源的模糊認知,加上該研究方向鮮有人涉足,很多説法未得到充分考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柔道在國內的發展,因此她決定將論文選題定在研究柔道的源流問題上,而放棄了自己擅長的運動訓練領域。
幸得柔道同仁、同學和朋友的幫助,相關的文獻資料、書籍陸續從海外寄回國,不過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論文涉及大量的翻譯工作,不僅要懂日語,還要懂歷史。不少文獻資料是第一次被引用,這也是我這篇論文的創新性。”在楊秀麗看來,撰寫博士論文比備戰奧運會還要精神緊繃。“我參加奧運會的時候,那麼大的比賽,中間休息的時候還能睡一覺。寫論文的時候,尤其到最後階段,夜裏12點之前就沒睡過覺,早上又早早起來開始弄。對我來説很有挑戰性。”
楊秀麗的論文研究結論之一表明,柔道技術與中國武技存在諸多相通之處。明代武術家陳元赟赴日本傳授的以十三勢拳為核心的中國武技,填補了日本“廢刀令”後的擒拿技術,豐富並發展了日本柔術,同時對柔道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讀博期間,楊秀麗再次完成跨界,成為首都體育學院的一名教師。走上講&,她面對的不再是為國征戰的專業運動員,而是從未接觸過柔道且充滿求知欲的大學生。雖然教書育人與當專業隊教練存在不小的差異,但楊秀麗很有天賦。
她不僅向學生們傳授柔道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將其中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融入課堂。憑藉着紮實的專業背景和豐富的實戰經驗,楊秀麗備受學生歡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她樂於向學生分享個人經歷與心得,也主動從學生身上汲取新鮮的思想和觀念。
在她的努力下,初識柔道的學生們漸漸愛上了這項運動,並把從事柔道相關工作作為自己的就業目標之一。今年6月,她帶領六名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參加了全國大學生柔道錦標賽,拿到1金1銀2銅的不俗成績。
從事教育工作,楊秀麗感覺自己“慢”了下來。“當教練員能很快體現自我價值,四年為一個周期,打比賽拿成績,看著運動員為國爭光,特別高興。相比之下,教書育人的過程是慢的,但看到學生們每一天的進步和成長,不斷加深對柔道的理解,想到他們未來在中小學校園傳授和傳承這門課程,我就感覺到這項‘扎根’的工作非常有意義,非常開心。”
與柔道為伴的27年裏,從運動員到教練員,從讀書深造到成為高校教師,“血液裏都流淌着柔道”的楊秀麗,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執着,享受着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跨界“綻放”。
“未來還想做回教練嗎?”
“不管做什麼,我的主線不會離開柔道,我都要繼續回饋給柔道。國家培養了我這麼多年,只要國家需要,哪需要往哪搬。”楊秀麗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