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記者韋驊、王鏡宇)最近一個多月,惠若琪很忙碌。
排球場上,她做解説、努力成為合格的國際排聯技術代表助理;排球場下,她抓緊在最後階段一字一句校對論文、參加博士畢業典禮……不久後她將以老師的身份在南京師範大學任職。
惠若琪告訴記者,因為休息時間有限,很多講稿和資料甚至要在飛機和火車上準備。儘管要在不同角色中來回切換,但惠若琪&&排球始終是內核。“看似是在不同的賽道,但有很多的共性。”
從今年5月開始,世界女排聯賽的多站比賽相繼開打。在此期間,惠若琪參與了多場解説工作,每場賽前,她都專門留出時間“備課”,賽後也會復盤總結。在這個過程中,她習慣一邊解説,一邊在筆記本上記錄。“這是原來做球員時的習慣,我覺得代入球員的感覺也能給大家提供不同視角。”惠若琪説,在中國女排養成的工作和學習模式,讓她頗為受益。
世界女排聯賽中國香港站比賽期間,惠若琪還第一次成為國際排聯技術代表助理。她將這份工作比喻為國際排聯的“一雙眼睛”,幫助他們管理賽區的裏裏外外。她説:“工作其實挺多的,比如賽前去舉辦地做調研,檢查他們的準備工作,賽後還要完成比賽報告。有任何突發情況,我們也要協助解決。”
退役後的惠若琪,在南京師範大學攻讀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博士學位,幾天前完成了博士帽“撥穗”。作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學生,惠若琪始終認為打球與學業相輔相成,都可以通過“訓練”來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帶着好奇心前行。
惠若琪説,在賽場上的很多疑問都能在書本中找到答案,她把退役後對排球事業的各種嘗試比喻成“輪崗”。“我這人偏實踐型,總覺得深入體驗後更能發掘問題,再通過系統梳理找到答案。我作為排球運動的受益者,有責任幫助這個項目更好地發展,這也是我的情懷。”
惠若琪的論文選題就是關於排球職業化改革,她説:“寫的時候我發現同類研究並不多,很多資料都需要一點點調研。希望這篇20多萬字的畢業論文不僅僅是我個人學術生涯的一個成果,更能為排球行業的發展提供實質性的幫助,並 啟發更多的學者、教練和運動員關注排球領域的深層次問題,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為排球運動的實踐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為什麼不直接做一名教練?惠若琪透露,一來教書育人是她小時候的夢想之一,二來在校園裏自己可以更好地繼續研究。“我非常喜歡校園氛圍,跟年輕人一起感覺自己也青春洋溢,而且在一所綜合性大學裏,可以聽其他老師的課,這對我來説是一種持續的學習環境。我之後也會成立排球領域的研究院,推動排球事業發展。”
因為是奧運冠軍的身份,惠若琪博士畢業的消息分外引人關注。“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當然也會有一些聲音覺得因為我是冠軍,所以一切更容易。我覺得我們的確有一些優勢,比如有更多的一手資料收集能力,還有來自排球界人士的專業見解以及一線的隊友和教練們提供的實踐經驗。再比如很多時候要熬夜或者連續作戰,真的感謝我有運動員的經歷,身體底子還在,對於壓力的排解、身體的恢復都有自己的一套辦法。”
惠若琪同時坦言,對她來説該經歷的一樣也不少,比如修改論文時也怕按錯鍵,每次像強迫症一樣反復檢查目錄和頁眉有沒有出錯;盲審的時候也是在家焦急等待結果;真的到了答辯時,簡直和上賽場一樣緊張……“事實上教授們會因為你是奧運冠軍對你更嚴格,他們得對你負責,高關注度也意味着更大的責任。”
對於排球項目在我國的發展,惠若琪有着自己的思考。“儘管中國女排在國際賽場上享有盛譽,但排球項目的整體發展水平尚有提升空間。我們的排球聯賽和人才儲備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在許多國家,優勢體育項目的發展往往呈現出自下而上的模式,有着廣泛的草根基礎和公眾參與度,體育産業鏈也相對完整。我國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採取了更有效率的選拔培養機制,現在正在逐步邁入新的階段,只有更多的人參與,有更高的從業積極性才能讓排球項目可持續發展。”
惠若琪始終認為,體育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校園體育的繁榮與發展。作為一名排球人,她也致力於通過自己的號召力擴大在學校和整個年輕群體當中的排球人口,這也是她這幾年發起業餘排球聯賽VAL的初衷。
“很多排球強國的群眾基礎非常雄厚,而在這方面我們稍有所欠缺。不僅僅是我,還有很多退役的排球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普及這項運動。去年VAL辦了20多站比賽,有近2萬人次參加,今年我們希望能走到全國30個地方,也期待未來能走向國際,為大家打造更大的舞&,更好地以球會友,傳承排球文化。”惠若琪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