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 歲物豐成——探析中國冰雪競技人才培養新模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2/23 17:39:01
來源:新華網

春華秋實 歲物豐成——探析中國冰雪競技人才培養新模式

字體:

  新華社呼倫貝爾2月23日電 題:春華秋實 歲物豐成

  ——探析中國冰雪競技人才培養新模式

  新華社記者張榮鋒、王春燕、季嘉東、樂文婉

  “十四冬”賽場,意外不少,驚喜更多。冬奧“四朝元老”徐夢桃、賈宗洋無緣獎牌,冬奧冠軍齊廣璞因傷退賽,全冬會賽場有老將的遺憾,但更多的是勃勃朝氣。

  北京冬奧會之後,我國鞏固擴大“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成果,冰雪運動的根基更牢、底子更厚、路子更寬、前景更明,冰雪競技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逐步形成。

  星火成炬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涼城縣滑雪場2018年建成,是內蒙古為數不多的青少年高山滑雪項目培訓機構,目前有58名隊員,年齡在8到14歲之間。借助涼城滑雪場設施,涼城縣持續開展“萬名學生上冰雪”研學實踐活動,並在全縣中小學開設滑雪課,讓滑雪在這個戶籍人口不到23萬的山水小城裏得到普及。

  據介紹,冰雪運動目前已走進內蒙古全區300余所學校,有20多萬青少年參與。內蒙古冰雪運動協會已累計帶動全區40余所中小學校打造校園冰雪運動俱樂部,推動組建校園冰雪運動隊80余支,培養具備俱樂部教學、管理技能的師資技能人才160餘人。

  天津市體育局局長李克敏介紹,天津2018年從零起步,成立冬季和水上運動管理中心。如今,天津冬季項目運動員已有近200人,派出150人參加“十四冬”。這種發展速度,在北京冬奧會前難以想象。

  我國首位冬奧會雪上技巧項目參賽選手寧琴如今是吉林雪上技巧隊的教練,對於這位常年在雪場打拼的“老人”來説,中國冰雪運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好時期。“現在大眾對滑雪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以前覺得滑雪又冷又危險,現在很多家長和孩子都更了解這項運動,完全有別於老一輩人。大家的接受度穩步提高,對於冰雪運動來講,我覺得春天來了。”

  加拿大人利文斯頓去年9月成為平昌冬奧會單板U型場地技巧亞軍劉佳宇的教練,中國的雪場設施讓他讚嘆。“在加拿大,我們只有一塊世界級U型場地,我去年退役前基本只能在那裏訓練。但在中國,我已經看到了三塊世界級U型場地,據我所知,當下還有一塊正在建設中。崇禮的室內場地可以克服季節限制,滿足長期訓練需要。這些設施無疑是對(中國)運動員發展的有力支持。”

  山西隊滑雪教練鄭雲龍認為場地保障十分重要,好的場地能給運動員帶來更好的訓練規劃,成都和北京等地還建設了尖峰旱雪四季滑雪場,夏天也可以模仿冬季的條件進行訓練,氣墊落地對於安全也有保障,這些都是他當年做運動員時不具備的條件。

  “十四冬”冰壺(公開組)混雙冠軍、黑龍江選手巴德鑫賽後&&,冰壺運動過去東北地區一家獨大的局面不再,如今是多點開花、群雄逐鹿。“此次參賽選手水平都很高,比賽十分膠着。在之前的聯賽中,就發現有很多來自不同地區的年輕運動員身影,冰壺項目的普及度提升很快。”

  黑龍江隊冰壺教練馬永俊跟巴德鑫有相似的感受,他説:“現在南方省市的冰壺人才越來越多,人才數量和質量比‘十二冬’‘十三冬’提升明顯,專業人才的增加會讓我國在這個項目上取得新突破。”

  科技助力

  福建隊獲得“十四冬”冰壺(公開組)混雙亞軍,是個小意外。福建冰壺男隊隊長臧嘉亮賽後透露,賽前一個月,隊內通過採血測量運動員的疲勞值,再給出針對性訓練計劃,提高訓練的科學性。福建隊冰壺教練李鴻博介紹,福建隊在訓練中重視思維和技戰術訓練,除了常規的體能訓練,還通過回看比賽視頻、做游戲、賽後分析等方式訓練隊員的思維能力。

  內蒙古近年也加大了對冰壺運動的投入,內蒙古冰壺隊教練郭文利透露,訓練中他們通過高速攝像機拍攝訓練畫面,再通過軟體分析冰壺線路、投壺力量等數據,使訓練更加數字化、精細化。

  巴德鑫説,現在運動員的各種裝備都有很大升級,“我們剛開始訓練時基本沒有專業場館,也沒有這麼好的裝備,現在大家看到的冰壺桿和平衡鞋都是世界頂級配備,訓練時也會有輔助電子設備。現在還有高校等科研團隊幫運動員做數據分析和統計,讓訓練更加科學有效。”

  從以前做運動員到如今當教練,鄭雲龍深感滑雪訓練方式的轉變。“現在的訓練細節不一樣了,現在的方式特別科學,我們(作為運動員)那會就是猛練,就是依靠數量累積,我們之前沒有考慮運動員的疲勞,現在更科學化。”鄭雲龍説,“山西隊現在設立了科研組,我們(作為教練)會跟他們溝通,有了科研人員的幫助,這幫孩子進步更快了,我們當年沒有這種支持。”

  據李克敏介紹,天津每年會投入4000余萬元用於冬季項目隊伍訓練、聘請科研和醫療團隊、維護設備設施。天津隊訓練基地已配備高壓氧艙、低壓氧艙、液氮冷療艙等訓練設施,設施設備條件國際一流,其中液氮冷療艙能幫助運動員快速擺脫肌肉酸痛與疲勞,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

  回顧職業生涯,寧琴不無遺憾,對當下訓練方式的羨慕溢於言表。

  “2018年是我競技水平最高峰的時候,但那時因為前交叉韌帶斷了,不得不退出競賽。現在孩子們發展勢頭都很猛,他們小時候開始就接受正規、系統的雪上訓練,基礎很紮實,這一代會比我們走得更穩、更遠。”寧琴説,“現在的訓練,各個方面都融入了科技和科學元素,專業選手得到了充分保障,甚至包括飲食,選手們有專業營養師,保證飲食可以充分滿足訓練要求。”

  多元渠道

  “十四冬”上為北京隊奪得單板滑雪公開組男子U型場地技巧銀牌的張義威,目前在北京經營一家單板滑雪俱樂部,他的俱樂部前後培訓了50多名小學員,他認為逐步興起的家庭聯合培養模式會不斷夯實冰雪人才儲備。

  “家庭聯合培養為地方隊大大減負,現在很多家長願意把孩子推上職業化,五六歲時把孩子送到俱樂部培養,費用由家庭承擔。10歲左右,達標選手再轉入地方專業隊。”張義威説,“地方隊人員編制有限,我當年在哈爾濱隊,擴招後也才有七個人。地方隊培養一個孩子的周期通常是10年以上,最後能否出成績也是未知數。現在通過家庭聯合培養,家庭承擔了前期的訓練成本,有效擴大了可供篩選的人才儲備。”

  作為“十四冬”單板滑雪公開組女子U型場地技巧決賽中最年輕的選手,12歲的周苡竹走的是自主發展之路。5歲時,周苡竹在日本參加了一個為期八天的訓練營,接受一名新西蘭教練的指導。之後,父親陪同周苡竹前往美國訓練,幫助她追逐滑雪夢想。9歲掌握了轉體900度的難度動作後,周苡竹在圈內已小有名氣,現在她每年會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訓練幾個月。2023年,周苡竹在冬季激浪巡迴賽中獲得亞軍。

  備戰北京冬奧會期間實施的跨界跨項選材政策,在本屆全冬會上開花結果。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賽場上,戰勝了賈宗洋、王心迪等名將奪冠的河南隊小將陳碩還不滿20歲,他是2018年通過跨界跨項選拔,從體操隊轉到冬季運動的隊員。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銅牌得主劉宣赤起初在山東練習體操,六年前到河北改練滑雪,她是本次比賽中唯一嘗試三周&動作的女選手。女子單板滑雪U型場地技巧比賽,山西隊的參賽選手全部由10至12歲的孩子組成,10歲的張淑棋原來練習輪滑,2020年通過測試進入山西單板滑雪隊,王嫚妮和郭婉詩最早都是習武之人。

  李克敏十分認可各省區市聯合培養模式,她認為聯合培養既拓寬了北方冰雪運動強隊的人才出路,又帶動了南方晚起步隊伍的發展。“為了更好普及冬季項目,(國家體育)總局鼓勵冬季運動傳統強省和起步較晚的省份聯合培養運動員,強省出人,合作省份提供一定經費,雙方共同培養運動員,這一政策對全國競技冰雪運動發展起到了調動作用。”李克敏&&,冰雪人才引進和合作交流有效帶動了天津冬季運動發展。

  久久為功

  22歲的李天馬是“十四冬”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公開組男子個人亞軍,他認為齊廣璞和賈宗洋這些老將的經驗傳承,是年輕選手的寶貴財富。“我們的很多經驗都是從他們那裏得來的,他們可能走了很多彎路,我們走的則是直道,可以直接進入衝刺階段。”李天馬説,“我們跟國外的高手對比,其實動作難度差不多,差距就是經驗,把經驗積累起來,水平就上來了。”

  寧琴&&,雪上項目需要時間沉澱,相較於歐美,雪上運動在中國起步晚,用十幾年追趕別人幾十年走過的路,還需要時間去補課。“國外選手滑雪玩得很溜的時候,才去做選擇,比如選擇雪上技巧或U型場地。中國可能在滑雪底子還很差的時候,就開始直接練專項,選手的底子就不夠紮實,這種情況短期還難以完全改變。”

  回顧自己的經歷,寧琴認為中國滑雪教練的經驗是一個吸收和轉化的過程。作為第一批雪上運動員,她覺得當時的隊員和教練懂得都不多,只能請外教取經,但外教跟中國隊員的磨合期較長,過了磨合期,外教的執教周期可能就結束了。

  “外教第一年跟我説的東西,我認為不成立,過去三五年後,我才明白外教當初的意思。”寧琴回憶説,“我們這批老隊員成為教練後,掌握了一定的外國經驗,跟小隊員的磨合期更短,溝通更順暢,更了解隊員的訓練習慣,執教周期也會更長。長期來看,優秀的本土教練執教效果會更好。”(參與記者:趙澤輝、恩浩、戴錦鎔、劉藝淳)

【糾錯】 【責任編輯:解冰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