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8月19日電(袁全、崔秀琴)今年是中國向摩洛哥派遣援外醫療隊50周年。作為中國最早參與援外醫療的省市之一,上海1963年起便派遣援外醫療隊,並於1975年起承擔向摩洛哥派遣醫療隊的任務。50年來,197個批次、超2000名隊員從上海出發,克服語言障礙,適應艱苦環境,在摩洛哥的偏遠角落扎根。陳澤宇,便是其中一員。
2008年,陳澤宇在摩洛哥荷賽馬的穆罕默德五世醫院前留影。新華社發
2008年3月,時任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副主任醫師的陳澤宇,主動報名援摩,“沒有想太多,只是覺得我應該去。”沒有豪言壯語,他登上了飛往摩洛哥的航班。彼時的摩洛哥,偏遠地區醫療資源匱乏,耳鼻喉相關診療條件尤差,患者常因救治不及時飽受病痛折磨。此次援摩醫療隊的主要任務有三:一是為當地患者提供直接醫療服務;二是培訓當地醫護人員;三是捐贈藥品和器械。
出發前,陳澤宇設想過當地醫療環境的艱苦,但是現實情況更具挑戰。當地醫療設備藥品匱乏,做鼻息肉手術本來需要內窺鏡配合監視器,手術時卻僅有陳澤宇從國內帶來的冷光源和鼻內窺鏡;他只能單眼貼着鑰匙孔大的鏡孔操作,“沒有設備,1小時能完成的手術,常常要耗上雙倍甚至更多的時間。”陳澤宇説。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兩年間,他完成了100多例下頜關節復位手術。
陳澤宇(左)正在進行門診服務。新華社發
在摩洛哥荷賽馬的穆罕默德五世醫院,陳澤宇成了科室裏的“全能戰士”。當地沒有獨立的口腔科,口腔科患者也都歸口到耳鼻喉科診治,陳澤宇需要全時在崗。“除了周五的門診和日常手術,其餘時間幾乎都在處理急診。”陳澤宇回憶,最緊急的一次,他凌晨兩點接到電話,一名刀砍傷患者胸鎖乳突肌斷裂、頸內靜脈裂傷,已陷入失血性休克。陳澤宇從宿舍奔向手術室,在僅有一名護士協助、無麻醉醫生和助手的情況下,來不及洗手,他迅速戴上手套止血、縫合。手術歷時一個多小時,最後一針收線時,他的白大褂後背早已被冷汗浸透,“再晚一點,病人將有生命危險。”陳澤宇説。
陳澤宇(中)與荷賽馬的醫生合作完成手術。新華社發
2010年,陳澤宇結束兩年援摩任務。2013年,因在援摩醫療工作中的突出表現,陳澤宇被評為59名全國援外醫療工作先進個人之一。在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他握着那份榮譽,更像握着一份囑託。“那是我第一次去人民大會堂,很榮幸,也深受激勵。”陳澤宇説。
在這樣的激勵下,2018年8月,陳澤宇再次踏上征途,作為第九批第二輪上海援疆醫療隊成員,他走進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開啟為期一年半的援疆醫療工作。
但在2019年5月,回滬參會的他被確診為惡性淋巴瘤,他滿心惦記着喀什的工作,捨不得退掉一週後返程的機票,想先回去交接再治療。在眾人勸説下,他才在上海緊急手術並接受化療。四個月後,病灶消退,身體好轉的他瞞着領導訂了機票,直到飛機起飛才發去信息。落地喀什時,陽光正好,他走進診室的背影,和十年前在荷賽馬時一樣,踏實得像從未離開。
回望那些跨越萬里的歲月,陳澤宇説對新同事説:“希望大家把本事練紮實,多去有需要的地方走走。”地中海的浪、喀什的風,都記得他的腳步——那不是簡單的跋涉,而是醫者用生命溫暖生命的路,從昨天,到明天,一直延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