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系列談丨加速AI從技術創新到價值創造

發表於:2025-11-19 10:58:10

  

  中興通訊副總裁、中國區戰略規劃總工張嗣宏在第12屆新華網思客年會作觀點分享。新華網 發

  “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適度超前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推進信息通信網絡、全國一體化算力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建設和集約高效利用。而人工智能(以下簡稱“AI”)技術會是這一期間的重中之重,它將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實現重大飛躍,為各行各業帶來新的變化與發展。

  技術革新引領AI發展 鍛造新質未來

  從行業整體發展來看,AI將帶來四個方面的增強:網絡方面,從地面網絡進一步向空、天、地一體的泛在網絡演進;算力方面,從通用算力向通算、智算、超算等多樣化融合算力發展;産業方面,通過完善的基礎設施賦能産業升級,推動産業數字化轉型,重塑生産力,打造新質生産力;此外,還需要安全保障來維護基礎設施和産業鏈的健全。

  從技術發展趨勢來看,AI經歷了70多年的發展,當前主要是以2022年底美國發布的ChatGPT大模型等生成式AI為代表。反觀中國近些年AI的發展,在技術路線上與美國呈現明顯差異。

  第一,美國側重“更大更強”,追求更強算力,計算中心規模從幾千卡、幾萬卡發展到幾十萬卡,OpenAI還計劃建設萬億級計算中心,投入巨大;而我國企業,尤其是在DeepSeek崛起後,通過工程優化和技術創新降低了算力需求,改變了一些規模定律的演進方向,推動了國內多元化算力發展,為國産卡商帶來機遇。

  第二,在技術開源方面,美國以閉源為主,僅開放相對弱一點的模型;中國則開放最領先的模型,極大地推動了全球開源市場AI的發展。

  第三,在大語言模型方面,中美近些年雖然有了長足進步,但也各自陷入了一定的瓶頸期。比如OpenAI的ChatGPT-5,試用後感覺進步並未達預期;再比如DeepSeek前不久推出的OCR新模型,可以將文本以圖像形式高效壓縮來降低文本存儲難度,但隨着上下文越來越長,為算力帶來非常大的負擔……這些都亟需在新的技術路線上多做探索。

  從智能體的發展趨勢來看,相比傳統大模型的問答模式,智能體調用周邊工具,圍繞任務驅動實現閉環交付,成為未來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到,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到2027年超70%,到2030年超90%,可見該領域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從商業化潛力來看,大語言模型在文本處理上表現突出,但在工業領域因準確率不足,目前還難以直接應用,這也是有待進一步去解決的問題。下一步,在面向消費者To C領域,大模型和智能體將大幅提升消費體驗;而在To B領域,AI更重要的價值將在於解決各種垂直場景裏用戶的真實需求,並結合各行業屬性進行定制化的開發。

  應用落地重塑千行百業 共築AI+時代

  AI既賦能傳統産業升級,也催生新興産業,其在各産業流程中的應用將推動企業效率的提升。根據麥肯錫諮詢報告,不同行業、不同環節裏面,AI相應的應用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存在差異。

  目前,大語言模型的生成式能力應用在研發側和營銷側相對成熟。研發側因編碼結構化程度高、數據質量好,可以説是當前最成熟的大模型應用領域;而營銷側的各類文檔、策劃案等均可通過大模型生成,也成為當前應用比較成熟的範疇。但在其他領域,AI的應用還處於一個探索發展期。

  從行業的AI算力需求來看,根據一些諮詢報告的解讀,目前55%-60%來自互聯網行業,其次是政府、教育、金融等領域。

  在互聯網行業中,移動端AI應用規模的發展遠超電腦端,AI搜索和AI綜合助手是最受歡迎的應用類型。從當前應用的市場格局來看,豆包、DeepSeek、騰訊元寶分列用戶規模最大的三款應用,其他應用的規模相對較小,尚未達到千萬級別。這一格局表明,儘管市場熱度很高,但大模型與AI應用的整體發展仍處於早期階段。考慮到中國擁有超過10億的互聯網用戶,未來這些主流AI應用需達到數億用戶量級,才能標誌着行業進入一個相對成熟和可持續發展的態勢。

  在城市智能化升級方面,地方政府推動AI落地主要集中於政務服務智能化(政府內部辦公系統升級、12345熱線智能客服、政策諮詢自動化等)和城市治理精細化(智慧交通、水電氣智能化檢測維修等)兩類場景,以推動政務從數字化向智能化轉變,提升公共服務和城市治理水平。

  在教育領域,AI在人才培養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中小學階段,大模型可實現個性化教學,輔助作業批改、錯題解答和題目生成;高等教育階段,以中興通訊為例,正與高校合作優化課程體系、搭建實訓&&,同時配合高校開展教育出海,提升學生科創能力和産學研結合能力。

  在醫療領域,AI應用可覆蓋診前、診中、診後全流程。診前,大模型可提供專業的症狀諮詢和建議;診中,AI能提升報告分析和影像診斷效率,生成的體檢報告效率較之前提升數倍。

  在工業領域,因對準確性要求極高,大模型因存在AI幻覺(數據源錯誤或分析結論錯誤),應用相對謹慎。目前多用於知識問答、財務、園區管理等輔助場景。

  直面AI市場化挑戰 思變應變謀破局

  當前AI大模型應用過程中須直面五大挑戰,並在實踐中思變應變謀求破局之道。

  第一個挑戰是國産卡的選擇。客觀而言,當前國産卡與國際上最先進的卡仍存在差距,性能相對有所限制。應對方面,需結合場景需求選擇,訓練場景側重性能,推理場景側重性價比。

  第二個挑戰是生態遷移與適配。將國外的卡遷移到國産卡,需解決模型運行及性能問題,涉及工具體系構建、算子和精度分析及開發升級。

  第三個挑戰是大規模算力建設。萬卡級集群對工程化能力要求高,需優化工程集成交付和運維保障。

  第四個挑戰是應用落地。上半年AI浪潮中,很多企業引入相關設備後,難以將其與自身場景結合,僅能使用基礎問答功能,導致應用熱情回落,部分企業反饋産品不好用、不匹配場景。這一現象表明,沒有任何一個模型能“包打天下”,無法解決所有行業的全部問題,需要産業各方群策群力、協同合作。

  第五個挑戰是體系化能力構建。中長期來看,AI競爭力不僅取決於算力,還包括模型訓練、推理、遷移、API調用、定制化開發、運維等能力,需要探索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發展路線。

  作者:張嗣宏(中興通訊副總裁、中國區戰略規劃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