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造,關鍵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如何讓市場“無形之手”與政府“有形之手”各展其長、協同發力,記者採訪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佔斌教授。
從三個維度看處理好“兩隻手”關係的重要意義
記者: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六條原則,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是其中之一。您認為,它對於“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張佔斌: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是“十五五”時期破解發展難題、激發發展活力的制度密碼,其重要意義可從歷史邏輯、現實需求與戰略價值三個維度深刻把握。
從歷史邏輯看,這一原則是對改革開放40餘年經濟發展經驗的科學總結與理論昇華。我國能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關鍵就在於打破了“政府與市場二元對立”的認知誤區。回顧歷程,從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激活農村市場活力,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再到新時代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深化,每一次重大突破都離不開“兩隻手”的協同發力。
從現實需求看,“十五五”時期我國面臨外部遏制打壓加劇、內部轉型升級攻堅的雙重挑戰,諸多重大任務的推進都離不開“兩隻手”的精準協同。在外部環境上,要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既需要政府發揮戰略引領作用,通過國家實驗室建設、重大科技專項布局提供長期穩定支持,又需要市場機制發揮優勝劣汰作用,通過風險投資、股權激勵等市場化工具,推動技術成果向産業轉化。在內部發展上,新質生産力的培育需要政府明確産業政策導向,同時依賴市場通過需求牽引、競爭激勵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此外,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既要政府清理地方保護、打破行政性壟斷,又要市場通過跨區域貿易、要素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從戰略價值看,這一原則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決定了必須通過“兩隻手”協同實現多重目標的有機統一。在效率與公平的平衡上,市場通過競爭機制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政府則通過稅收調節、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式保障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在活力與秩序的統籌上,市場的自由競爭激發微觀主體創造力,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政府則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執法,規範市場秩序。在發展與安全的兼顧上,市場通過全球化布局提升我國經濟競爭力,政府則通過統籌發展和安全,在糧食、能源、産業鏈供應鏈等領域築牢安全底線。
如何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記者:科學統籌“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關係,重點在於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動態平衡。您認為,“十五五”時期應如何更好地實現二者平衡?
張佔斌:實現二者的動態平衡,核心是通過制度創新構建“有效市場支撐有為政府、有為政府保障有效市場”的良性循環,重點可從三方面突破:
一是聚焦關鍵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在要素市場化配置領域,需加快數據要素産權制度、交易流通規則建設,探索建立數據資源持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分置制度,推動數據要素合規高效流通;完善土地跨省域配置機制,破解耕地保護與産業發展用地矛盾;健全技術成果市場化轉化機制,推廣“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允許高校、科研院所將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賦予科研團隊。在市場環境建設領域,要持續清理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地方保護、行政性壟斷政策,重點整治限定本地企業中標、設置隱性准入壁壘等行為;迭代市場准入負面清單,推動“非禁即入”全面落地,對清單外領域實行“全國一張清單”管理,嚴禁各地自行增設准入條件。在監管體制領域,應構建“事前精準引導、事中智慧監管、事後信用懲戒”的全鏈條體系,事前發布行業發展指南和合規經營指引,事中運用大數據、區塊鏈技術開展“穿透式監管”,事後將違法違規行為納入信用黑名單,實施聯合懲戒,改變“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慣性。
二是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同時破除民營企業在准入許可、要素獲取、公平競爭等方面的壁壘,讓民營經濟“輕裝上陣”;創新科技體制機制,推行“揭榜挂帥”“賽馬”等制度,由政府發布攻關需求,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競標,賦予團隊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同時通過市場化激勵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完善價格形成機制,讓商品價格、要素價格更多由市場供求決定,比如深化電力、天然氣、水資源等領域價格改革,對高耗能行業實行差別化電價,通過價格信號引導資源流向高效領域,推動産業轉型升級。
三是提升政府“有為”的精準性與效能。政府要當好“戰略規劃師”,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等領域超前布局,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前沿技術研發,通過搭建創新&&、完善配套設施等方式引導産業發展;當好“風險防控員”,在糧食、能源、金融等領域強化宏觀審慎管理,防範系統性風險;當好“服務提供者”,通過數字政府建設簡化審批流程,將行業准入涉及的多個審批事項整合為一張綜合許可證,實現“一證”準營;以政策一致性評估避免“政策打架”,建立跨部門政策協調機制,對涉及市場主體的政策實行“合法性、合理性、協調性”三重評估;用法治保障市場主體産權與合法權益,同時建立“政策兌現清單”制度,確保政府承諾的稅收優惠、補貼扶持等政策及時落實到位,真正實現“管而不死、活而不亂”。
從三個方面推進浙江“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創新探索
記者:您認為,“十五五”時期,浙江應如何進一步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為全國經濟發展作更大貢獻?
張佔斌:浙江作為民營經濟的“沃土”和改革創新的“試驗田”,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上有實踐基礎,貢獻突出,更能在“十五五”時期創造新的經驗,率先突破、作出示範,重點可從三方面發力。
一是以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抓手,打造“親清政商關係”標杆。進一步破除民營企業在市場准入、招投標、融資等領域的隱性壁壘,建立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比如推行“企業家早餐會”“親清政商關係負面清單”等制度,讓政府“服務清單”精準對接企業“需求清單”;依託義烏小商品市場等&&,探索民營經濟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路徑,推動“浙江製造”通過市場機制走向全球,同時政府搭建涉外法律服務、風險預警&&,為民營企業提供海外知識産權保護、匯率避險等服務,為民營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此外,推動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比如在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寧波前灣新區等重點區域,推出一批“民間資本參與特許經營”項目,讓民間資本在“兩重”“兩新”、未來産業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同時建立民間投資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機制,解決項目落地中的用地、用能等難題。
二是以數字化改革為支撐,構建“智慧協同”治理模式。可依託“數字浙江”建設優勢,推動政府治理與市場運行深度融合。在要素配置上,完善全省統一的數據要素交易&&,探索數據要素質押融資、數據確權流通等創新模式,健全政府對要素市場的動態監測與精準調控機制,比如通過大數據分析預判産業鏈關鍵要素供需缺口,提前引導要素向重點産業集聚;在監管服務上,全面推進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持續推進省一體化在線服務&&(“浙裏辦”)實現企業開辦、項目審批等事項“全程網辦、跨省通辦”,同時通過大數據實現對市場主體的“無感監管”“精準服務”,例如對小微企業實施“信用+風險”分級分類監管,對高信用企業減少檢查頻次,對存在風險隱患的企業提前預警並提供幫扶,既減少對市場的不必要干預,又能及時發現並解決企業難題;在信用體系建設上,構建“政府監管、市場評價、社會監督”的信用機制,將企業信用與融資信貸、政府採購、招投標等挂鉤,同時引入第三方信用評價機構,發布企業信用監管指數,讓信用成為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依據,推動形成“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良好市場環境。
三是以共同富裕實踐為載體,探索“效率與公平”平衡路徑。立足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通過“有為政府”引導“有效市場”實現均衡發展。政府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區域協作政策,設立和完善山海協作産業基金,引導杭州、寧波等核心城市的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科研資源向後發展的山區海島縣流動,通過市場化機制實現“強村富民”;可探索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聯合高職院校與龍頭企業共建産業學院,鼓勵企業開展“訂單式”培訓,提高勞動者市場競爭力;同時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推進企業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探索民營企業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鼓勵機制,讓市場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全國提供“活力與公平兼顧”的浙江樣本。
此外,浙江還可探索“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協同的制度創新試點,比如在自貿試驗區開展市場准入效能評估改革,建立政府政策實施效果的市場反饋機制,定期邀請企業、行業協會對政策的科學性、有效性進行評價,動態調整優化政策措施。同時加強與長三角區域的協同聯動,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監管標準互認,優化升級長三角數據共享&&功能與服務,形成區域協同、市場聯動、政府共治的發展格局,進一步提升浙江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輻射帶動作用,為全國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提供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來源:浙江日報,記者:潘如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