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慧:如何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發表於:2025-11-13 11:32:22

“十五五”規劃建議將“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的第一條,明確提出“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優勢所在、根基所在。“十五五”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就要圍繞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來鞏固拓展實體經濟優勢,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我們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以製造業為核心、以工業和農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是國家發展的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本前提、動力基礎和核心內涵,我國實體經濟發展也正是推進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內在要求。“一五”時期,我國通過引入蘇聯156項工業項目初步奠定了現代工業基礎。從“一五”到“五五”,我國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後,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工業化發展之路,以低成本出口導向工業化戰略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蹟,快速的工業化進程使我國實體經濟迅速發展壯大。進入新時代,我國推進從高速度工業化轉向高質量發展工業化轉型升級,積極推動製造強國建設,以推進製造業由大向強轉變為主線,進一步強化實體經濟根基,推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國製造業總體規模已經連續15年居全球首位,220多種工業産品産量位居世界首位,中國所擁有的由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構成的工業體系,已經成為全球唯一的、能夠涵蓋聯合國工業分類目錄39個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的國家産業體系。“十五五”時期,我們面臨的是推進實體經濟向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升級為主體任務的新型工業化進程。

當前正處於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時期,實體經濟發展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適應全球生産體系重組以及應對百年變局的大國博弈的關鍵所在。“十五五”時期,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突破,大國博弈更加複雜激烈,我國發展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面對動蕩複雜多變的發展環境,無論是從強化已有經濟發展基礎看,還是從搶佔未來戰略制高點看,都需要進一步築牢實體經濟根基。

“十五五”時期築牢實體經濟根基的關鍵任務是在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基礎上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形成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産業體系。之所以反復強調要築牢以製造業為重點的實體經濟根基,關鍵在於製造業對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所具有的獨特的、顯著的科技創新效應。製造業是科技創新活動最活躍、科技創新成果最豐富、科技創新應用最集中、科技創新溢出效應最強的産業,是科技創新主戰場。“十五五”時期新舊動能轉換任務艱巨,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這必然要求進一步激活製造業科技創新效應、發揮製造業科技創新主戰場作用,通過建設以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有力推進和承載新質生産力發展。

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戰略任務

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關鍵在於推進實體經濟的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升級。“十五五”時期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鞏固實體經濟根基,要圍繞着提高産業體系的完整性、先進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持續發力。

在強化産業體系完整性方面,“十五五”時期,整體上將推進傳統産業優化提升、未來和新興産業培育壯大、服務業優質高效、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完善,這將有利於形成各類産業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完備的産業體系。傳統産業是實體經濟的“基本盤”,其增加值佔整體比例達80%左右,要保證産業體系完整性、鞏固實體經濟,決不能忽視和放棄傳統産業。要鞏固提升礦業、冶金、化工、輕工、紡織、機械、船舶、建築等傳統産業在全球産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持續發展服務型製造,提高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融合發展水平,推進服務業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都會極大提高産業體系的完整性和協調性。

在強化産業體系先進性方面,一是要推動傳統産業提質升級,以標準為引領通過數智化、綠色化技術賦能傳統産業,推動技術改造升級,促進製造業數智化轉型,發展智能製造、綠色製造、服務型製造,建設先進製造業集群。二是要推進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着力打造新興支柱産業,前瞻布局未來産業。通過實施産業創新工程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發展,通過探索多元技術路線、典型應用場景、可行商業模式、市場監管規則等舉措推動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要通過擴大服務業開放提高服務業質量,推進服務業數智化,尤其是分領域推進生産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生活性服務業高品質、多樣化、便利化發展。四是適度超前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推進信息通信網絡、全國一體化算力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建設和集約高效利用,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更新和數智化改造。

在強化産業體系安全性方面,要着力提升産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強化産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優化産業布局,促進重點産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加強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優化布局結構,促進集成融合,提升安全韌性和運營可持續性;健全多元化、韌性強的國際運輸通道體系,推進城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戰略任務和要求。

以先進製造業發展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的關鍵舉措

實體經濟的核心是製造業,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關鍵在於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五五”時期要為現代化産業體系“強筋健骨”,就需要克服製造業“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短板,強化製造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製造業基礎能力。

圍繞製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要求,要實施一系列戰略舉措。一是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採取超常規措施,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體、先進材料、生物製造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二是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促進&&經濟創新發展,促進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加快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創新,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三是滾動實施製造業重點産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發展先進製造業集群。推動製造業技術改造升級,促進製造業數智化轉型。四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應用,布局建設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加大應用場景建設和開放力度,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五是強化製造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六是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培養造就更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類人才。(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