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從人工智能視角重新認識社會保障

發表於:2025-11-12 15:21:05

  應對人工智能就業衝擊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建立健全普惠性社會保障制度,確保生産率得到分享、勞動者受到保護,這是應對人工智能就業衝擊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可以根據人工智能表現出來的幾個特性來論證。

  首先,人工智能的創造性破壞是一個整體,沒有“破壞”就沒有“創造”。如同任何先進技術一樣,人工智能被賦予了增進民生福祉的終極期望,但技術和福祉終究不是一個東西,兩者之間存在着動機差別和功能邊界。例如,人工智能提高生産率和促進經濟增長的功能,歸根結底在於其創造性與破壞性,創造性與破壞性本質上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其次,天底下沒有所謂“涓流效應”,而是往往産生“合成謬誤”。對主要國家政府來説,人工智能發展成為佔領制高點的國家間競賽,以及形成經濟增長點的關鍵抓手,以致給予大量補貼和其他政策優惠。對投資者來説,大規模投入該領域畢竟不是出於慈善或公益,而是預期高回報的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企業來説,能否在這個領域佔據先機,不僅關乎競爭力的位次,而且似乎成為生死存亡分水嶺。對應用技術的經營主體來説,其出發點自然是減員增效、降本增盈。上述所有當事人的動機和追求不僅具有極大的力度,還表現為:無論出於任何理由選擇觀望,皆不會得到夥伴企業和競爭對手的響應,而只會讓自己落在後面。既然經營主體不可能主動去控制人工智能潛在風險和衝擊效應,那麼政府規制和調控舉措就不能缺位或滯後。

  最後,識別社會保障受益人的難度日益凸顯。社會保障制度力圖保障真正陷入困境的人群,而盡量避免“養懶漢”。然而,在人工智能時代,這種模式的運行條件將發生根本的變化。在人工智能賦能的自動化技術作用下,勞動者與工作崗位、社會保障之間的關係,正在並將繼續發生顛覆傳統觀念的變化,這種變化要求對認識範式和政策導向做出相應轉變。一個日益顯現出來的現象是,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越來越難以預先判斷:何種勞動者技能可以同人工智能形成互補關係,從而可以預期由新技術予以增強;何種勞動者技能與人工智能恰好形成競爭關係,從而使掌握該技能的勞動者成為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對象。可見,勞動力市場上的人力資源錯配,不是任何勞動者個人的過錯。並且,勞動者一旦從遭遇就業衝擊的經歷中懂得這個道理,理性的選擇便是不斷接受培訓和再教育,有時甚至需要一些時間觀察和等待。對社會而言,更好的方式則是以更加普惠的方式對此給予兜底保障,允許受衝擊勞動者試錯和等待。概而言之,如果勞動者個人的就業意願、失業原因和勞動參與狀態均無法得到確定性的識別,社會保障制度則應該更具有普惠性,以便為勞動力市場行為留出更充分的餘地。

  中國勞動力市場和收入分配格局發生的變化,催生出新的制度需求,在勞動力市場主要矛盾轉化之後,如何更有針對性地應對結構性就業矛盾;如何推動全體勞動者均等分享技術進步帶來的更高生産率;在充滿風險的技術變革環境中,如何切實保障勞動者權益及民生福祉等。回應這些問題,需要在新發展理念的統領下,加深對人工智能發展規律的認識,恰當地確定制度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亟待進行一個基於範式轉換的理念更新

  雖然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兩種制度具有根本的共同之處,即以社會共濟的方式達到社會保護的目標、以社會統籌的方式分享社會發展成果,我們也可以看到兩者之間的一些明顯不同。

  首先,依據的制度理念和原則存在一定差異。社會保障僅對界定的人群最基本需求作出保障承諾,社會福利則根據社會必要水平,確定一個關於人的基本權利的普適標準,無差別地做出社會福利安排。所以,社會福利提供的公共服務範圍要顯著大於社會保障,旨在滿足人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需求。同時,社會福利的保障水平也更高,且伴隨着生産率不斷提高而水漲船高。

  其次,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有原則性差別。很多社會保障項目,通常需要以生計調查或類似的方式識別對象,據以保障“符合條件”的人群。社會福利制度則以普惠的方式,以全體國民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徵的人群整體為對象提供公共服務。

  最後,財政理念和預算紀律觀不同。社會保障制度更傾向於奉行傳統財政理念,追求增收節支、以收定支和當期平衡。社會福利體系則從更長期的維度考量財政“平衡”,既看重支出對於社會保護的意義,又看重支出對人力資本培養的作用,着眼於更好的經濟表現和水漲船高的財政收支。

  人工智能預期帶來的巨大生産率提升,終究可以打破資源的絕對約束,為構建更高水平福利國家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將接受更多的社會福利理念和做法,從增強普惠性和覆蓋全生命周期着眼,為全體居民提供更為廣泛、充分和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無論是採取低調的表達方式和漸進的過渡方式,實質性轉向更加普惠性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還是高調宣示以建設中國特色福利國家為目標,對於國家財力能否支撐、如何籌資等問題,都不能避而不答。這並不意味着可以淡化“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只不過在更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上,以及在人工智能顯著提高生産率的預期下,政府工作的“盡力”應該與日俱增,財政能力的“量力”也到了水漲船高的時刻。

  更大規模的投入,並非總是表現為資金總量的增加,在更多的情況下更應該是支出結構的調整。這裡涉及的做法便是從“對物投資”更多轉向“對人投資”。從民生需要和國際比較來看,中國政府的財力和支出結構仍然有調整的餘地。研究還表明,對中國經濟的物質資本投入已經面臨持續的報酬遞減,而對人的投資將長期保持很高的回報率。更多、更高質量的社會福利供給,本質上相當於國家以制度形式,將面臨報酬遞減的物質資本轉化為具有報酬遞增性質的人力資本。

  長期以來公共政策理念都採取謹慎小心的態度,防止“邊增長,邊分配”模式超越應有的限度,以致演變為一種“先分配,助增長”模式,陷入寅吃卯糧的境地,甚至陷入民粹主義政策陷阱。可以説,這種謹慎態度,特別是對“先分配,助增長”模式的否定,長期以來都有着充分的理由。然而,至少由於兩個重要的變化以及由此發生的新情況,對於這類問題日益需要重新認識,換句話説,我們亟待進行一個基於範式轉換的理念更新。

  第一個變化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制約因素已經從供給側轉到需求側,居民消費日益成為增長的決定性拉動力,而後者的提振有賴於更具普惠性的社會保障。

  第二個變化是,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啻為我們帶來生産率大幅提高的極大可能性,預先分配這個更大生産率蛋糕的必要性,可以得到經濟理論的支持。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已有的各種制度模式和政策舉措,譬如説面向全體國民發放的“無條件基本收入”、無需繳費和資格識別的“全民基本養老金”,以及依據社會必要生活質量保證確定的“生活工資”等制度,雖然未必適宜全盤照搬,卻都有着可供借鑒的有益成分。(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