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怎麼看未來中國經濟的底氣、韌性與活力?

發表於:2025-11-06 20:35:45

11月6日,由新華網、新華社山西分社主辦的第12屆新華網思客年會在山西省臨汾市舉辦。本次年會以“中國經濟的下一程:底氣、韌性與活力”為主題,來自政産學研用等領域的數百名嘉賓,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探討未來發展機遇與挑戰,共議經濟發展新動能與地方實踐新路徑。

鄭新立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回望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我國經濟每隔十年便邁上一個新&階。當前我們正步入以“發展新質生産力”為核心的第五個十年,其核心任務在於推動經濟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目標是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實現從“跟隨”到“同步”乃至“引領”的歷史性轉變。

周樹春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

2025年是中國軟實力強勢崛起的一年,中國的全球軟實力國際排名實現突破,品牌全球能見度大幅提升;科技創新和文化影響相互融合雙向賦能,傳統文化搭載數智技術,重塑了中華文化全球傳播路徑。可以預見“十五五”將是中國硬實力和軟實力雙向賦能、協同發力、並駕齊驅的新紀元。

吳曉求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

“十五五”時期是我們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五年,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很重要是要實現科技創新、創新驅動的模式轉型,需以完善法治、強化激勵機制為基礎,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升級迭代,而重構資本市場生態鏈是關鍵支撐,具體需要推進資産端、資金端及制度端三大改革,讓資本市場充分發揮創新激勵和社會財富管理功能。

黃群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從供需兩側看,“投資於人”既能釋放新需求,也能催生新供給。在需求側,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縮小收入差距、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有效釋放內需潛力,為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奠定堅實基礎。在供給側,人力資本的提升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關鍵要素,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緊密相連,要關注基礎研發投入佔比的提升,並落實“創新者多得”的激勵機制。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

“十五五”期間,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投資於人,最重要的是調整好經濟結構問題,讓居民在分配中獲得更多份額。同時,要做好重大的體系性調整,順應消費從商品型轉向體驗型、從炫耀性消費轉向悅己型消費且更趨務實的特徵變化,解決消費增長面臨的問題,進而提振消費。

張燕生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未來五年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需要做好四項重點工作:一是優化提升傳統産業;二是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三是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四是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羅凱 阿里雲資深技術專家

AI時代下,算力需求持續激增,綠色算力發展面臨能源消耗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催生了智算中心向清潔能源充沛、成本低的區域布局等機遇。中國在AI開源生態、應用落地方面已形成優勢,未來需加大AI基礎設施投入並保持耐心,推動算力領域從“中間強、兩頭弱”向全面領先的圓柱形結構發展。

田利輝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

新質生産力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而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是激活新質生産力的關鍵。要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導作用,支持大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葛磊 中國旅游協會秘書長

旅游是以人為出發點的過程性消費,具有拉動全社會服務性消費、廣泛吸納就業的重要作用。在綠色發展理念背景下,旅游産品兩大增長領域:一是體育旅游,在青山綠水中打造“沒有門檻”的戶外運動項目;二是健康消費,中國人口結構變化催生了“新銀發經濟”與“新康養經濟”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