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球”裏面建糧倉?這不是科幻場景,而是真實存在的。
在中央儲備糧四川新津直屬庫有限公司,靜靜矗立着四個十層樓高的“白胖子”。這就是我國第四代現代化儲糧裝備設施——糧食氣膜倉,它以一身高科技,為糧食打造恒溫鎖鮮的“新房子”,成為糧食儲備領域踐行“藏糧於技”戰略的實踐樣本。
“三明治”結構解鎖糧食質鮮密碼
10月中旬的成都,秋高氣爽。記者來到中儲糧新津直屬庫,立刻被四個“白白胖胖”的建築吸引。

這是10月1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中儲糧新津直屬庫廠區內拍攝的糧食氣膜倉。新華網 李然 攝
每座糧食氣膜倉,倉體直徑23米、高36米,裝糧高度24米,單倉儲糧7500噸,生産成食用油可供8萬人一年食用。
“人們對糧食的需求,不僅是吃得飽,還要吃得好。”談及設計初衷,中儲糧成都儲藏院建築師包曉強&&,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綠色底色,儲糧技術也不例外。
糧食氣膜倉有着獨特的“三明治”結構。最外層穿着由高分子膜材構成的“衝鋒衣”,使糧倉不懼日曬雨淋;中間套着高密度聚氨酯組成的“保溫服”,讓糧食享受始終如一的涼爽;最裏面是鋼筋混凝土組成的“鎧甲”,守護糧倉堅如磐石。
建造氣膜倉的過程,也和傳統建倉不一樣。建造時,首先要將PVDF膜吹起來,在膜內進行施工,此舉不僅可以降低噪音,還能控制揚塵污染,真正實現了綠色建倉。
新津直屬庫倉儲管理科負責人吳曉光&&,相較於傳統的糧倉,氣膜倉在防水、防潮、保溫隔熱、氣密性等方面都有更出色的表現。
科技賦能,讓糧食“住”得更舒服
乘坐電梯從糧倉頂部進入氣膜倉內,站在22.7米高的糧堆上方,一股涼意撲面而來。
“這批大豆是2023年8月入倉的,目前糧情穩定、儲存安全。”吳曉光説。
對大豆來説,長期儲藏過程中,最怕的就是高溫、高濕環境,這種環境極易導致大豆霉變、品質下降和營養流失,而氣膜倉的設計,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這種問題。

10月16日,記者走進中儲糧新津直屬庫糧食氣膜倉內部。新華網 李然 攝
進入氣膜倉,糧食就相當於進了“空調房”。倉頂有軸流通風口、自然通風口,用來通風換氣;倉內還有測溫電纜,實時監測糧食溫度。倉內糧堆溫度始終維持在20℃以下。
“入倉後的糧食仍在‘呼吸’。”包曉強&&,“這種低溫環境能通過抑制糧食的呼吸作用減少糧食營養損耗,同時能有效抑制儲糧害蟲活動,氣膜倉就如同給糧食保鮮的‘冰箱’,提升了儲備糧的質量達標率和品質宜存率。”
憑藉一體化結構,糧食氣膜倉的四週完全封閉,集防水、保溫隔熱、密閉、防潮等優勢於一身,保溫隔熱性能是傳統淺圓倉3倍以上,氣密性也達到國家高標準糧倉的6倍以上。
吳曉光舉例道,同一區域的倉房,倉內溫度從25℃升至30℃,較淺圓倉推遲25天左右。
作為目前國內糧食倉儲設施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氣膜倉的投運將加速推進糧食儲備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智能監管,保障糧食安全
在新津直屬庫信息控制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幕上顯示着氣膜倉內的實時數據:智能空調實時監測倉內溫濕度,自動調整出風參數,由保管員遠程控制;AI蟲情監測分析系統24小時自動巡檢糧面。平均糧溫18.6攝氏度,最低10.8攝氏度,最高26.8攝氏度……

10月16日,在中儲糧新津直屬庫信息控制中心,工作人員通過智能糧庫集中管控&&查看氣膜倉溫度、濕度等情況等信息。新華網 李然 攝
在糧食氣膜倉內布有25根測溫線纜,每隔5米一組,每組上下間隔1.85米的距離設置一個測溫點,整倉共設置了350個溫度檢測點。這些測溫電纜深入到糧堆底部,構成了一個遍佈糧倉的立體測溫網。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測溫網,可以實時捕捉糧堆溫度變化,生成直觀的糧食溫度熱力圖。保管員在辦公室就能通過電腦遠程查看糧情,一旦出現異常發熱點位,系統會自動預警,方便第一時間精準處置。
談及工作變化,吳曉光深有感觸。過去管理傳統糧倉,保管員需頻繁進出倉房人工檢查,勞動強度大且效率低,如今依託智能監測系統,工作環境大幅改善,“有了這些智能化設備,現在1個人可以保管多個倉。”
中儲糧集團公司將持續推進儲糧技術迭代升級,積極推進氣膜倉試點建設和規模化應用,為守好大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