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胡同裏的民生溫度

發表於:2025-10-18 09:17:20

  “十四五”以來,我國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品質持續提升,群眾安全感不斷增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取得新進展、新成就。回顧“十四五”,我們書寫出怎樣的民生答卷?城市“小更新”如何托舉民生“大幸福”?

  新一季“以理服人|思客講堂·黨校公開課”第八集上線。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教授毛佩瑾,為我們解答。

  大家好,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北京前門東區草廠四條胡同,這裡是北京老城重要歷史片區。2019年臨近春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強調:“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北京市東城區草廠四條胡同(2020年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這些年,老城改造讓老胡同煥發新活力。如今的草廠四條胡同,不僅有濃濃的“京味兒”,院落內還多了“科技范兒”。今天,就讓我們在胡同裏感受民生溫度,從四個變化看看人們在鬧市中如何詩意地棲居!

(一)

胡同頻頻出圈,文化“活”起來了

  為了留住老北京的鄉愁和記憶,我們始終堅持保護性開發,加強文物建築的保護利用,把老字號、老物件和非遺串聯起來,深入挖掘老城胡同文化的新內涵。

9月12日,曹俊來蹬着三輪車給游客介紹胡同文化(2024年9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平衡好保護與發展的治理經驗,正是對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動詮釋。除了北京胡同,上海弄堂、成都小巷等很多老舊街區,都通過空間重構,被巧妙地打造成有溫度、有故事、有活力的“網紅打卡地”。

  老城更新要實現從文化“活”起來到老街“火”起來,不再局限於單點的“網紅化”,而要轉向整體的有機更新。

  文化不僅要“活”在游客的鏡頭裏,更要“活”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老街不僅要“火”一陣子,更要通過功能融合和數字賦能,實現可持續的“長紅”,真正實現文化惠民、文旅融合的高質量發展。

(二)

老城不斷更新,生活更“便利”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指出,“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讓大家住在胡同裏也能過上現代生活”。城市建設不能簡單地大拆大建,而要實施精準的城市更新。草廠胡同通過“地下手術”,實現了雨污分流和電力、電信架空線入地;家家戶戶都有了獨立廚衛,胡同景觀大幅提升。

這是2025年7月11日在冷水灘區菱角山街道活龍井社區拍攝的改造後的“微景觀”(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柳王敏 攝

  這不僅是北京一條胡同的故事。“十四五”時期,全國累計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4萬多個,惠及1.1億多人。無數個“草廠胡同”實現了“逆生長”,既留住了鄉愁記憶,也迎來了現代生活。

  新時代新征程上,城市治理要實現從“有”到“優”,就要充分發揮數字化治理的惠民本質,向更高品質發展。

  從“城市大腦”的宏觀決策,到“社區微腦”的精準服務,數字化治理像無聲的春雨,浸潤着胡同百姓的生活。未來,要讓“AI管家”走進家庭,通過物聯網傳感器,自動監測老人起居,預判健康風險,聯動醫生上門。

  這不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關愛”的服務革命。通過深化“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頂級資源。數字技術將逐步打破地域壁壘,讓技術進步最終轉化為人民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三)

社會保障兜底,人民更“踏實”了

  城市建設既要追求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更要堅守民生福祉的“溫度”。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過去,老人總擔心老年生活沒着落。如今,草廠社區養老驛站配備了老年餐桌,還為老年人提供上門維修、洗護、理髮等服務,而這只是全國31.9萬家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或設施的一個縮影。

  老年人心中的“底氣”還來自於穩穩地守住了“錢袋子”。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72億人,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養老保險體系。我國養老金連續21年上調,已成為保障民生的“剛性福利”。

  新時期,民生保障要實現從“硬”到“軟”,需聚焦“一老一小”“軟環境”建設。

6月26日,東高地街道的老黨員社區治安巡邏隊隊員在社區內巡查。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社區改造致力於打造老年友好型社會,不僅有無障礙設施,還要為低齡老人創造更多“老有所為”的崗位,讓他們從“被照顧者”轉變為“價值創造者”。把更多空間還給兒童,讓胡同裏的“秘密花園”成為孩子們快樂成長的寶地。

  總之,唯有把群眾的急難愁盼真正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民生保障才能實現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跨越,讓每個人都能在城市發展中感受滿滿的安全感。

(四)

居民事居民議,社區更有“活力”了

  胡同裏的民生改善沒有止於“面子”,草廠四條翻天覆地變化的背後,離不開“小院議事廳”。“小院議事廳”2012年成立,小到居民院子裏晾曬,大到場地規劃、廁所改造,只要關乎鄰里生活的,都可以到“小院議事廳”議一議。通過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的“五民”群眾工作法,解決社區“老大難”問題百餘件。這背後的治理邏輯離不開黨組織這顆“定盤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黨組織就像社區的“主心骨”,把各方力量凝聚起來,讓過去“各掃門前雪”的鄰里變成了共建美好家園的“一家人”,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體系的獨特優勢。

  社會治理從“治”到“融”,實現從“社區治理”到“價值共創”的昇華。

2021年4月21日,在望城名都社區公共服務大廳,志願者陸君給鄰居免費剪頭髮。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發揮好黨組織引領作用,把“五民”群眾工作法升級為可持續的治理生態。強化鄰里互助網絡,讓每個居民都能在社區中找到歸屬感、成就感,讓“鄰里一家親”從一種傳統美德轉化為現代社區的治理優勢,讓社區治理不再是冰冷的任務清單,而是有溫度的價值共創。

  從一條胡同的“有機更新”,到一張社會保障網的“底線公平”,再到無處不在的“品質賦能”,“十四五”的民生成績單,寫在了億萬中國人綻放的笑臉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草廠四條胡同承載的“歷史與現代融合”理念,不僅指引着城市更新,更蘊含着深刻的民生哲學,那就是——最好的民生保障,意味着“歷史”不被遺忘,“未來”觸手可及;“生活”更加安全,“發展”更加公平。這份可感可及的民生溫暖,正是中國式現代化最動人的價值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