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 | 從“一棵樹”到“一片海”的綠色奇蹟

發表於:2025-10-17 09:53:38

  近年來,我國深入推進綠色發展,並在實踐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重大成就。“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發展的綠色底色愈發亮麗。發展含綠量提升體現在何處?這背後蘊含着哪些發展密碼?

  新一季“以理服人|思客講堂·黨校公開課”第七集上線。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教授宋昌素,為我們解答。

  我現在站立的地方是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察看林場風貌,看望護林員。

  林場始建於1962年,當年來自全國18個省市的127名農林專業大中專畢業生,聽從黨的召喚,響應祖國號召,來到壩上,與當地原有三個林場的242名幹部職工組成創業團隊,植樹造林。60多年來三代塞罕壩人艱苦創業、接續奮鬥,建成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塞罕壩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也因此拿獎拿到“手軟”,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土地生命獎”等一系列榮譽稱號,電視劇《最美的青春》也是以林場故事為原型創作的。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風光(2021年8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這場轉型不僅“顏值在線”還“內涵豐富”

  塞罕壩從“一棵樹”到“一片海”的人間奇蹟,正是我國創造生態文明建設奇蹟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的同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綠色發展奇蹟。“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僅“顏值在線”而且“內涵豐富”。

  “顏值在線”首先表現為環境質量大幅改善。我國天更藍,水更清,土更凈。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穩定在87%左右,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成為常態。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到90.4%,長江幹流連續5年、黃河干流連續3年全線水質保持Ⅱ類,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正在重現。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

這是2023年6月30日在重慶市巫山縣拍攝的長江巫山段一帶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顏值在線”還表現為生態增綠展新貌。“十四五”時期,我國自然生態系統面積增加、質量提升。森林覆蓋率達到25%,新增森林面積相當於陜西省的面積,貢獻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四分之一,成為全球增綠最多最快的國家。我們為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繫上一條超過3000公里的“綠圍脖”,實現鎖邊合龍、人沙和諧。我們建立起國家公園制度,正式設立5個國家公園,推動達成“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內涵豐富”首先是發展含綠量增加。2024年我國能耗強度比“十三五”末下降11.6%,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累計下降9.3%,實現能耗、碳排放“雙下降”。構建起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體系,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超過煤電,現在我們每用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同時,中國助力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下降60%和80%,為全球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還推動碳匯、水土保持等看不見摸不着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成為新時代的生動注腳。我到福建建陽調研發現,依賴良好的空氣質量,當地發展環境適宜性産業ES纖維産業,形成上下游完整産業鏈,自2022年以來共有16家企業投産,2024年産值達到18億元,實現生態環境和生産力“雙提升”。

  “內涵豐富”還體現在生活方式持續向綠。截至2025年6月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689萬輛,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近1670萬個,均居世界第一。在服貿會現場,我看到天安門廣場閱兵觀禮座椅被異地再利用,還看到柑橘皮渣製作的香皂盒。大家看到我穿的這雙雨鞋,就是由玉米芯等農業廢棄物製備的生物基橡膠做成的,與傳統石油基橡膠相比,每生産一噸生物基橡膠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4噸。不難看出,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尤其是綠色消費日益成為新風尚。

全面綠色轉型的背後蘊含着哪些發展密碼?

  當然,這份“顏值在線、內涵豐富”的成績單並非輕而易舉,其背後蘊含着的很重要的密碼是系統集成。

  一是科學思想更加系統集成。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全面闡述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四個重大轉變”、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係”、“六項重大任務”和“一個重大要求”,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嶄新篇章,為新時代綠色發展提供了更為系統立體的科學理論指導。

  二是戰略目標更加系統集成。我們從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轉向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從豐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高度推進綠色發展。比如我所在的塞罕壩,不僅將昔日茫茫荒原變成綠水青山,還在“二次創業”的新征程上通過碳匯交易、生態旅游將綠水青山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充分釋放百萬畝林海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工作人員在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採集數據。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三是方法路徑更加系統集成。我們更加注重打出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為藍天常在,我們不僅接續&&3個“大氣十條”,還發揮財政金融引導作用累計下達大氣污染防治資金2000多億元,同時不斷提升脫硫、脫硝等技術水平,更加注重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帶動聯動共治。我所在的塞罕壩林場採取近自然經營、引針入闊、引闊入針等系統化方式營造混交林,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82%,所栽種樹木按一米株距排開,可繞地球赤道12圈,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得到提升。

  四是制度體系更加系統集成。我國初步建立起源頭嚴防、過程嚴控、後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充分體現了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四梁八柱”的系統集成。編纂生態環境法典更是對現行生態環境法律制度規範進行系統整合、集成昇華的一項系統性立法工程。

  展望未來,“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的攻堅時期,我們必須弘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斷創造生態文明建設從“一棵樹”到“一片海”的綠色新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