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鄉村振興“C位出道”

發表於:2025-10-11 09:11:51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十四五”以來,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田野上的新答卷,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十四五”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發展解鎖哪些新成就?鄉村振興如何“C位出道”?

新一季“以理服人|思客講堂·黨校公開課”第二集上線。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王曉莉,為我們解答。

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湖北咸寧市嘉魚縣潘家灣鎮的十里蔬菜長廊。2024年11月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親切地同鄉親們説,“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首先要靠産業”。

嘉魚縣蔬菜種植基地。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北有壽光,南有嘉魚”。潘家灣鎮蔬菜集中連片種植面積約10萬畝,全國少見。今天,就讓我們從這片“網紅農田”出發,聊聊鄉村振興如何“C位出道”!

第一招:從“加法效應”到“乘數效應”

鄉村振興首先要靠産業。但有人説,農業産業靠的可是“情懷”。沒錯,從全世界來看,過去人類200多年的工業化進程中,鄉村衰落主要就是因為農村地區主導産業是農業,而過去農業是弱勢産業,比較收益偏低,難以吸引大量人才。

“時與勢在我們一邊”。在我國,鄉村振興恰好遇到了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帶來的新機遇,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又為鄉村産業注入了新動能。

過去農業提質增效,主要是靠産品深加工、種類和産量的增加,發揮的是“加法效應”。而如今,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之後,農業在生態和文化等方面的多功能性得以發揮,直接改寫了生産函數,發揮的是“乘數效應”。

第二招:從“種地靠天”到“種地靠‘雲’”

大家看這個“番茄工廠”,每顆小番茄的生長數據都被轉化為數字模型,全天候接受着“AI管家”的照料。借助智能拱棚調控定植期與採摘窗口,實現畝産量15000斤,較傳統種植模式增産5000斤,畝産值75000元。在全國範圍內布局越夏、越冬、春延和秋延不同産區,實現一年四季的番茄自由。

智慧農業的好處,不光是硬體設施與軟體系統“軟硬兼施”的精準技術賦能,更是在服務上探索出從“硬集約”式流轉到“軟集約”式託管的創新,生動詮釋了“十四五”規劃裏要求的科技賦能興産業、聯農帶農促增收。

總書記在嘉魚考察時就強調,“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農業強國,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讓科技為農業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上已經進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以上。高端農機、生物育種、衛星遙感、無人機、人工智能,各種現代科技都可以在農業上得到廣泛應用,過去“種地靠天”,現在“種地靠‘雲’”。

8月2日,植保無人機在對原陽縣齊街鎮孫莊村的玉米田進行作業。(原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目前,我國農業無人機作業面積超過4億畝,可以打藥、施肥、播種、運輸,還可以進行苗情、旱情、災情監測。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75%,其中,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97%、91%和88%,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截至目前,全國有109.4萬個經營性主體開展社會化服務,其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91.6萬個、佔服務主體總數的83.7%,農業服務公司4.4萬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7.8萬個。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迫切需要樹牢大食物觀,加快構建更為穩健的國家食物安全保障體系,保障“米袋子”安全,並且“菜籃子”“肉盤子”“奶瓶子”“魚簍子”哪樣也不能少,讓食物供給量足、質高、結構優,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並且端得更好更健康。

第三招:青年與鄉村的“雙向奔赴”

網絡主播現場帶貨。 新華網 劉豐 攝

鄉村的舞&&了,自然有年輕人願意返鄉“出道”。農業與旅游、教育、康養、電商直播等産業深度融合,截至2024年底,農業産業化帶動農戶約1.2億戶。“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加大對“新農人”的培養支持力度。

像浙江推動的“1111”鄉村人才矩陣,健全“引育用留”全鏈條扶持機制,重塑農民培訓體系,拓展縣鄉創業新空間,推出“新農人”專屬信貸産品。目前已累計培育鄉村産業振興“頭雁”4600人、農創客8.9萬人、現代“新農人”40.2萬人。

 8月23日,人們在貴州“村超”球場演唱侗族大歌。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各路特色産業百花齊放,從火出圈的“村超”、“村BA”、“村晚”,再到城裏人必打卡的村咖、村電競、村T&、藝術家工作室、鄉村俱樂部等等。當舊時光與新時代在青磚黛瓦間悄然對話,一位位荷鋤趕路的“新農人”正在答鄉村振興之問、和共同富裕之鳴,將人生過成“詩和遠方”。

第四招:農産品“出海”走上“世界貨架”

建設農業強國,還要有國際舞&的競爭力。我國的農業增加值連續多年位列世界第一,主要農産品産量位居世界前列,是農業産出和農業出口大國,在蔬菜、茶葉、水産品等的出口上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2024年全國農産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首次達到98%,農産品綠色化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新趨勢。

像嘉魚的蔬菜、水産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100%,是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與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的縮影。嘉魚的蓮藕、甘藍、鮰魚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韓國、日本等海外市場。

鄉村振興的“C位”不是搶來的,是幹出來的!從脫貧攻堅到共同富裕,中國鄉村正在書寫最燃的“逆襲劇本”。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下次再刷到返鄉年輕人的視頻,不妨點個紅心,因為那裏的每一幀,都是新時代中國鄉村的“出道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