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秋聲,灣區潮涌,五載風華,前海築夢。2025年9月27日,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在成立五周年之際,在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的前沿——深圳前海自貿區,舉辦“前海智庫院長對話論壇”,匯聚國內外頂尖智庫專家,圍繞智庫如何回應時代命題,如何建設、運營、發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主題展開深度對話。通過高質量思想交鋒與經驗分享,推動智庫運營管理的理念更新與能力重塑,助力構建具有世界眼光、中國情懷的新型智庫。這不僅是對研究院成立五周年成果的一次致敬,更是對智庫未來發展的一次集體探索——共話智庫使命,共謀發展新篇。
論壇現場(圖源:主辦方)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儘管中國智庫建設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較之一些發達國家仍處於“初創”階段。他認為,一個國家智庫的成功取決於三大因素:是否符合本國文明與傳統、是否能直面國家存在的問題,以及是否能應對時代變化帶來的挑戰。“與西方不同,當代中國智庫還承擔着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重大責任。”鄭永年指出,當前中國大學的主要功能側重於“知識傳授”而非“知識創造”,因此,更能與時俱進、更貼近實踐的智庫,更有條件承擔起構建基於中國經驗之上的原創性知識體系的重任。
對於當前智庫面臨着來自人工智能(AI)前所未有的挑戰的境況,鄭永年&&,AI帶來的挑戰是全方位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被取代”的風險,AI在效率上已超越大部分人;二是“被殖民”的風險,當前AI大模型的“喂料”大多來自西方,這可能導致非西方國家喪失信息主權與思想主權,陷入被“思想殖民”;三是“深度偽造”,AI正在動搖人類文明建立在經驗事實之上的根基。對此他提出,中國智庫必須加快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生産更多“中國喂料”以影響AI發展;同時,研究人員應與AI進行勞動分工,堅信“眼見為實”的原則,多做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田野調查,發現真問題,確保AI維持其工具屬性,置於人類可控的範圍之中。
鄭永年致開幕辭(圖源:主辦方)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黨委書記、協理副校長李學金代表大學致辭。他首先對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成立五周年&&熱烈祝賀,並高度肯定了研究院在過去五年中,作為校地深度合作的重要成果,已成長為服務國家戰略決策的國家級戰略力量,是深圳乃至全國智庫建設的一面旗幟。
“智庫是鏈結大學、政府、社會與産業的重要橋梁媒介,也是大學踐行知行合一,影響社會、服務國家的戰略載體。”李學金表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始終將研究院視為寶貴資産和金字招牌,未來將繼續全力支持研究院探索運營模式創新,走上一條“自我造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他指出,在鄭永年院長的領導下,研究院正為“如何建設一所擁有國際視野、中國情懷的世界級領先智庫”這一時代課題,努力探索可借鑒的“深圳模式”。他期盼本次論壇能夠為深入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凝聚更多共識,攜手推動我國智庫事業邁上新&階。
李學金致辭(圖源:主辦方)
論壇首個議題為“智庫如何基於實踐建構自主知識體系、彌合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的鴻溝,特別是在AI時代,如何找準自身定位”,由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助理院長包宏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冠梓以“探求學與用之間的最大公約數”為題作分享,他認為構建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自主知識體系,應從歷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學的眼光和實踐的眼光四個維度進行思考。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諮詢部副主任黃衛挺基於經濟工作的思考指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本質是“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的知識生産過程,並強調應發揮好“標識性概念”的引領作用。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黨組書記、院長(主席人選)何新紅認為,為響應時代需求,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要積極擁抱新技術、直面現實的真問題、推進學科“大協同”。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以“從澳門學的倡議到智庫的建設”為題,分享了澳門的獨特經驗,他指出澳門學的構建有效解決了身份認同、社會治理與價值凝聚等現實問題。浙江(浙江大學)國際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貢森強調,“智庫研究更需要提高學術素養”,要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通過對實踐進行抽象化思維,看到問題的本質。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提出,智庫的核心能力在於做好學術信息與實踐信息的“翻譯”工作,而智庫人才必須具備判斷、學習、專業和團隊協作這四項關鍵能力。
議題一合照(圖源:主辦方)左右滑動查看嘉賓發言照片(圖源:主辦方)
第二個議題為“如何實現智庫人才隊伍的科學評價與流動、探索中國特色國情下的‘旋轉門’機制”,由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副院長袁冉東主持。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以“東升西降”的時代趨勢為切入點,並指出美國智庫正面臨政治極化、麥卡錫主義或死灰復燃等嚴峻挑戰,這為中國智庫的發展確立了新的歷史使命。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院長陳偉榮分享了央企智庫的實踐經驗,他&&應通過“科學評價與生態協同”雙輪驅動,構建包含能力、知識、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智庫人才勝任力模型,並基於南方電網能源院人才隊伍的建設實踐,提出以創新團隊PI(首席研究員)制度等方式促進內部協同與人才流動。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石油作協常務副主席、中國石油企業文化專家組成員羅良才對如何建設“四個三”高能級科研團隊支撐智庫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深入分析,即通過三個層次的人才隊伍、三大&&支撐、三類核心成果、三項核心舉措,來系統化地建設高能級科研團隊。快手科技副總裁、快手研究院院長蔡雄山通過企業視角,闡述了互聯網企業智庫的價值,他指出企業智庫身處實踐一線,機制靈活,能夠對行業前沿問題做出快速回應,並在“走出去”“請進來”的過程中推動了國際交融發展,在民間外交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最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互聯網和新經濟專委會副主任穀雨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歷,分享了他對“變與不變”的心得,他&&,儘管崗位職責在不斷變化,但智庫工作者胸懷“國之大者”的家國情懷、實踐出真知的理念,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獻格局始終不變。
議題二合照(圖源:主辦方)
論壇第三個議題聚焦“智庫如何開展高效科學的有組織科研、建立貼合實踐需要‘治理機制’”這一主題,由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副院長黃平主持。中國移動研究院(中移智庫)黨委委員、副院長魏晨光分享了央企智庫的經驗,她指出“有組織”是央企智庫的天然基因,並通過設立智庫管理運營中心作為中樞,採用“揭榜挂帥”等方式統籌跨學科、跨專業課題,助力國家與行業高質量發展。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主任、首席專家李剛指出,有組織科研是提升智庫效能的關鍵,需三大支柱支撐——資源保障、合理團隊結構及協同機制。同時,當前中國智庫需通過體系化建設避免“有庫無智”或“有智無庫”,從而實現“智庫一體”的價值發揮。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機構與智庫評價研究室主任胡薇從評價視角指出,智庫評價與智庫建設是“一體兩面”,旨在“以評促建、以評促改”;同時,應加強組織穩定性與制度建設,推動實體化轉型,幫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長並培育更多的領軍人物以實現智庫的可持續發展。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建設處處長吳文鋒分享了高校智庫的實踐經驗,他認為高校智庫不僅要服務決策,更要“反哺學科建設”,他特別指出學校的四大轉向:推動理工科優勢向政策轉化、強化成果落地應用、建立智庫專項職稱評審制度、拓展多元投入機制,並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實現從“技術優勢”到“政策影響力”的跨越。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郭海則坦言,將偏向個體化的社科學者融入有組織科研存在挑戰,他認為精準定位、穩定團隊及多元轉化機制是智庫有組織科研的關鍵,需通過制度保障與&&支持,助力研究者平衡學術與政策研究的“時間爭奪”問題。
議題三合照(圖源:主辦方)左右滑動查看嘉賓發言照片(圖源:主辦方)
論壇最後一個議題圍繞“智庫如何實現‘自我造血’可持續發展,實施品牌運營管理、社會輿論引導與二軌民間外交?”展開,由上海交通大學政治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超主持。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吳士存分享了他創辦官方智庫和社會智庫兩類智庫的獨特經驗,他&&“自我造血”能力對於一個民辦智庫而言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並指出,民辦智庫的創始人必須兼具學術領軍者、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三種角色,在“輕資産”運營模式下,培養接班人對智庫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湯志偉介紹了其“9+1”的硬科技研究與科技智庫相結合的模式,他借鑒蘭德公司等國際經驗,提出智庫要走向市場化,必須將研究成果“産品化”,並利用垂直領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工具,打造自我造血的核心競爭力。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水志偉則指出,智庫不僅僅是“ThinkTank”,更是“Think&DoTank”,即“智行合一”,要通過打造指數類公共産品,實現其社會價值與品牌影響力。新加坡-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促進協會會長、福州大學未來膜技術學院執行院長、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藍偉光以新加坡“新生水”(NEWater)的成功為例,他指出,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融合離不開“戰略牽引、政府搭&、企業唱戲”的協同機制,智庫在其中應扮演好整合産業與科技專家的關鍵角色。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秘書長李明波分享了其作為民間智庫實現決策諮詢“完美閉環”的探索,他強調智庫的核心能力在於扮演好鏈結政府與企業、中央與地方、內地與港澳的橋梁角色,並通過紮實的調研與實踐,形成能夠直達決策層並推動政策&&的研究成果。
議題四合照(圖源:主辦方)左右滑動查看嘉賓發言照片(圖源:主辦方)
論壇在思想的碰撞與智慧的交流中落下帷幕。與會嘉賓的真知灼見,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智庫在變局中的責任與擔當。當前世界格局仍在深刻演變,不確定性成為常態。越是如此,越需要智庫發揮“知”與“行”的橋梁作用。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將繼續以研究為路徑,以問題為導向,以國家與人民為根本,保持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胸襟,與全球夥伴攜手,共同探索前沿議題,為中國與世界貢獻建設性方案。在未來的征程中,推動中國與世界在理解中合作,在對話中共贏。五周年是一個里程碑,更是一個新起點。下一個五年,前海潮涌更闊,思想之光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