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裴姓,萬古家訓——河東裴氏士族世家的思想傳承與精神擔當

發表於:2025-09-15 14:30:04

深秋的晨曦穿透薄霧,灑在山西運城聞喜縣裴柏村祠堂前斑駁的石碑上。

此時,一位老者領着孩童拂去碑上露水,輕聲念出“忠孝傳家”四字家訓。千百年來,這樣的場景日日重現,一代代裴氏子弟在晨鐘暮鼓中誦讀家訓,於寒窗苦讀中砥礪德行,於廟堂之上踐行忠義。越來越多的當代學者發現,裴氏家訓,不僅是家族倫理的綱紀,更是一種士人精神的傳承,是河東裴氏得以綿延千年、代有英才的根本所在。

裴氏家族自秦漢之際嶄露頭角,至唐代達到鼎盛,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裴氏家族共出宰相59人,大將軍亦達59人,堪稱“一門雙相,世代將相”。在這一龐大的政治與文化群體背後,裴氏家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訓為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東漢末年,裴氏先祖裴曄官至并州刺史,每歸故里必召集族中子弟於祠堂,訓誡道:“忠孝乃立身之本,禮義為處世之基。”他親手撰寫首批家規,要求子孫“守正不阿,清廉自持”。正是這些訓言,開啟了裴氏千年傳承的大門。

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裴氏家訓逐步成型,到唐代趨於系統化,明清時期仍有增補。《裴氏世譜》記載:“裴氏之訓,首重忠孝,次明禮義,繼以勤學。”這一訓導涵蓋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整體系,是家族教育的核心內涵。

元和十年長安深夜,宰相裴度遇刺身中三劍,血染袍服仍厲聲喝道:“吾頭可斷,節不可失!”翌日朝會,他裹傷奏事,堅持削藩主張。這份凜然氣節,正是《裴氏家訓·忠孝篇》“忠者,國家之命脈”的最佳注腳。

在家訓中,裴氏特別強調“忠”與“孝”的統一。《裴氏家訓·忠孝篇》有言:“忠者,國家之命脈;孝者,家族之根本。忠孝不悖,乃立人之本也。”這一思想在裴寂、裴度、裴楷等歷史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實踐。裴寂為唐高祖李淵佐命元勳,輔佐開國;裴度則是唐憲宗時期“元和中興”的核心人物,以忠誠輔政,以義理治民。

家訓還強調“禮義為先”,即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必須以禮為綱,以義為準。《裴氏家訓·禮義篇》曰:“禮者,節之以度;義者,行之以正。非禮無以立,非義無以行。”這種禮義精神,不僅規範了家族內部行為,也塑造了裴氏士人對外的風範,使其在官場中既能堅守原則,又能與世周旋。

教育為器,士人精神的薪火相傳

燭光搖曳的夜晚,裴松之伏案疾書,為《三國志》作注。筆尖劃過竹簡沙沙作響,他時而蹙眉沉思,時而豁然開朗。歷時三載,終成不朽注本,開創“以注存史”新體例,踐行了家訓中“學不可以不施”的訓導。

裴氏家族自古重視教育,認為“士不學無以立身,學不精無以濟世”。據《裴氏世譜》載:“族中子弟,年十即入學,十五而授經史,二十而習政事。”裴氏不僅設有家塾、義學,還廣泛延請名師,甚至與當時名儒交往密切,如裴松之與范曄、裴骃與司馬光等皆有學術交誼。

裴松之奉宋文帝之命為《三國志》作注,廣採群書一百四十余種,補闕訂誤,存疑辨正,不僅極大豐富了三國史事,更開創了“以注存史”的新體例。其子裴骃承家學,撰《史記集解》,為後世“史記學”奠定重要基礎。

裴氏家族的教育理念,延展很廣,不僅限於四書五經的傳授,還將道德修養、政治實踐與學術研究融為一體。在他們看來,學問不只是謀生之具,更是濟世之器。裴頠在《崇有論》中提出“貴有之學”,反對虛無玄談,主張以實學濟世,這種思想影響深遠。裴氏子弟在科舉中屢中高第,正是這種教育成果的體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裴氏家訓中強調“學以致用”,這與當時士人追求空談玄理的風氣形成鮮明對比。《裴氏家訓·學行篇》有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行則殆。士不可以不學,學不可以不施。”這種知行合一的理念,使得裴氏家族在政壇上始終保持着務實風格,成為唐代中期以後政治中堅力量。裴松之嚴謹篤實的學術風範,正是裴氏“學以致用”家訓的深刻體現。

宦海沉浮,精神堅守的清醒認知

西域大漠中,安西都護裴行儉手持《禮記》與兵書,白日督導士卒操練,夜晚為將領講授經典。他常説:“文武兼修,方為真士。”這番教化,使邊疆將士既具驍勇,又明禮儀,完美詮釋裴氏“禮義為先”的家訓。

在動蕩的時代背景下,裴氏家族始終能夠在宦海沉浮中保持清醒與操守。面對權力的誘惑、政治的傾軋,他們以家訓為圭臬,堅守知識分子的底線。唐代裴度曾言:“吾雖入仕,心常憂國;雖居高位,不敢忘本。”這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精神,正是裴氏家訓所孕育出的士人風骨。

在政治鬥爭激烈的唐代中後期,裴度曾多次被貶,但他始終不改初衷,堅持清廉自守。他在《論時政疏》中直言不諱,敢於批評權臣,敢於為百姓請命,這種擔當精神,源於家訓中“以義為先”的教誨。上文所提及的元和十年(815年),裴度遭藩鎮勢力遣刺客行刺,身中三劍,靴子被砍落,帽帶被割斷,險遭不測。然他大義凜然,事後仍堅持削藩主張,毫不退縮,其凜然氣節震動朝野。

裴氏家族在邊疆治理、外交事務、文化編修等方面多有建樹。裴行儉通曉兵法以文武兼備著稱;裴松之注《三國志》為後世史學研究奠定基礎;裴頠、裴子野等人在哲學、文學方面亦有卓著成就。這種多元發展的家族文化,使得裴氏不僅在政治上有建樹,也在文化領域留下深厚影響。

裴氏留痕,當代知識分子何去何從

當時光的明燈在大宋的清明時節照亮裴氏故里時,裴氏義學中書聲瑯瑯。先生手持《裴氏世譜》講授:“士不學無以立身,學不精無以濟世。”堂下裴氏學子凝神聆聽,其中數人後來高中進士,延續了裴氏“一門雙相,世代將相”的輝煌。

裴氏家訓所蘊含的精神,不僅是古代士人立身處世的指南,也對當代知識分子具有重要啟示。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如何保持初心、堅守信念,如何在複雜社會中踐行責任與擔當,裴氏家訓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家訓強調“忠孝禮義”,這是知識分子道德修養的基礎。在今日社會,忠可以理解為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孝則是對家庭、倫理的尊重,禮是對規則與秩序的敬畏,義則是對正義與良知的堅持。這些價值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家訓強調“學以致用”,反對空談玄理。在當今知識爆炸、信息氾濫的時代,知識分子更應注重知識的實踐轉化,將學術成果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民。正如裴度所言:“學不可以不施”,知識的價值在於應用。

家訓中蘊含的“慎獨”“自省”精神,對於當代知識分子具有重要警醒意義。在功利主義盛行的當下,如何在誘惑面前保持定力,特別是意識形態和傳媒領域的知識分子,如何在輿論場中堅守良知,裴氏家訓給予我們深刻的思想指引。

裴氏家族千年不衰,靠的不是一時的權勢,也不是偶然的幸運,而是家訓中積澱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士人精神。從忠孝禮義的道德規範,到學以致用的實踐理念,再到慎獨自省的人格修養,裴氏家訓是一部活生生的士人成長教科書。

“天下無二裴”,不僅是因為其人才輩出、將相如雲,更因其家訓精神的純粹與恒久。在今天這個價值多元、信仰缺失的時代,重新審視裴氏家訓,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未來的期許。(劉軍,譚玉平)

本文參考文獻:  

1.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2. 《舊唐書》  

3. 《裴氏世譜》(清·裴希純編)  

4. 《裴度集》  

5. 《裴頠集》  

6. 《三國志注》(裴松之注)  

7. 《裴氏家訓》(明代刊本)  

8. 《唐會要》  

9. 《資治通鑒》  

10. 《中國士族政治史》(陳寅恪著)  

11. 《中華家訓集成》(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