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鷹:鄉村振興的實質是對鄉村特有功能的振興

發表於:2024-11-25 10:12:11

以“學用千萬工程經驗 探索寧都振興實踐——以新質生産力賦能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新華網鄉村振興思客會11月24日在江西寧都舉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杜鷹在會上&&,保障農産品供給和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鄉村特有的功能。鄉村振興的實質就是要把全社會發展進步所必需的,同時又面臨衰敗風險的鄉村功能振興起來。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杜鷹發表演講

我國糧食産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今年預計將首次突破1.4萬億斤。但與此同時,我國糧食進口量依然較大,全國糧食供需處於緊平衡狀態,疊加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進一步突顯。

杜鷹強調,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首先要打牢國家糧食安全的根基,增強國內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增加農産品有效供給。杜鷹&&,我們不僅要有憂患意識,還要認真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一方面,立足國內,千方百計增加糧食的産出總量,確保糧食穩定安全供給,防止在農産品的供求平衡上受制於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從貿易端入手,打造海外食物供應鏈,主動走出去,對農産品在海外的收購、倉儲、加工等環節進行有效管理,使這些‘海外糧倉’成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供應鏈裏的重要一環。

通過觀察各地的鄉村振興模式,杜鷹認為目前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農産品生産為第一車間的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模式,延長産業鏈後生産高附加值的農産品,這是以增加農産品的有效供給為主要的目的的模式;另一類是以農文旅相結合的田園綜合體模式,提供的是服務産品。這兩類可以互補融合,形成更高級的鄉村振興模式,從而實現鄉村的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産力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着力點。杜鷹強調,鄉村振興特別需要發展新質生産力,改變鄉村資源的傳統利用方式。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借助電商等現代技術賦能農業,通過鄉村文旅發掘鄉村稀缺資源,拓展農業和農村的多功能性等,都是盤活、激發和重組鄉村生産要素,釋放鄉村內生動力的生動體現。

農村價值再發現、鄉村資源再開發,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杜鷹認為要實現資源的再開發有三個支柱:一是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沒有城市要素進入鄉村,鄉村資源就無法實現再發現、再開發;二是要大力培育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三是着力培育鄉村技術類和經營類人才,尤其要培養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把資源要素進行重新組合的經營型人才。

如何應對鄉村振興中的人才短缺難題?對此,杜鷹給出四點建議:一是深入推進鄉村價值的再發現、鄉村資源的再開發,為人才下鄉提供新的用武之地;二是暢通城鄉人才雙向流動的機制,打破仍然阻礙城鄉人才雙向流動的政策堵點;三是搭建人才下鄉的引、育、用、留&&,通過“柔性引才”等多種靈活方式為鄉村建設服務;四是加速落實中央政策要求,在縣域建立各類針對鄉村振興人才統一招收、統籌使用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