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哥讀詩】京畿要塞 漢韻良鄉 東漢“良鄉丞印”小考

發表於:2024-11-24 13:44:49

馬上風沙拂面飛

凝霜如雪墮征衣

平明行盡良鄉郭

茅屋人家未啟扉

  明代五朝重臣楊士奇這首《早過良鄉》描寫的就是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鎮當年初冬的景象。

  一、良鄉之由來

  説起良鄉,人們普遍認為只不過是北京房山區的的一個小鎮,現在以北京的大學城而聞名。其實,良鄉是一個有兩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古城,曾經有“官尉之地,京畿要塞”的美稱。據史料記載,良鄉的建置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為燕國中都,戰國十大名將之一樂毅墓在境內保存至今。秦至西漢時期,因人物俱良是為良鄉縣。秦朝時期良鄉縣屬廣陽郡,治所在今竇店西。新莽時期良鄉更名為廣陽。東漢復置良鄉,此後多次改名異置。

  因為良鄉是京南第一重鎮,戰時乃兵家必爭之地,平時即商賈要道,京南驛站。明清兩代在此都設有皇帝的行宮。明代文學家、書法家,翰林編修陸深曾在此候駕,賦詩一首——

青山疊疊繞行宮

萬騎千官四面風

彩繡趨蹌燈影下

旂常搖曳月明中

  新中國建立前夕,良鄉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北平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二、漢印面世

説文篆刻自分馳

嵬瑣紛綸炫所知

解得漢人成印處

當知吾語了非私

清  丁敬

  近日,北京一位藏家展示珍藏多年的一枚東漢“良鄉丞印”。該印為銅質,鼻鈕,邊長2.5x2.5厘米,印高2.3厘米,印&高1.27厘米,印面四字繆篆“良鄉丞印”。

  在我國歷史上,縣級行政機構的設置早在春秋時期就己出現,至戰國得以發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納了丞相李斯的建議,在全國的實行郡縣制。然秦王朝僅十四年,繼而被西漢王朝取代。漢承秦制,縣級政權在我國封建社會中開始真正發揮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封建國家統治職能的巨大作用。

  朝廷頒給縣級政權代表漢王朝行使權力的憑證和身份地位的憑證即是官印。《説文解字》雲:“印,執政所執信用也”。因而縣級地方官印乃是該級官置及行政長官行使其權力的重要證明。在漢代,縣級政權的最高行政長官稱之為“令”“長”,次則“丞、“尉”,丞即是縣令的佐官。《漢書·百官公卿表》記:“縣令、長皆奉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至二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漢書·地理志》謂:“良鄉,侯國,莽曰廣陽”。由此可見“良鄉丞印”為漢時良鄉一縣丞的官印。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考古發現了大量的秦漢印章,而且有明確可靠的年代信息。學界還對漢代官印斷代作了專門的研究,結合古文獻的記載,總結了不同時期官印的形制、鈕式、印文內容、印文篆書風格及印文的刻鑄的時代風格。並例舉了非常可信的標準器,為考證秦漢時期官印提供了方便。

  三、漢代官印規範

  漢官印材質及印綬在《漢書·百官公卿表》有記載:“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綬”。

  漢官印規格尺寸,一般均在2.2至2.5厘米之間,《漢舊儀》載“通官印方寸大。”秦時稱官印為通官印,古時一寸相當於現在的2.2至2.5厘米。半通印即印體大小僅為方印之一半,在漢代比二百石以下小官佩這類印章。

  西漢初期,官印承襲秦印,印面章法均有界格,且界格方正,平直,規範整齊,尺寸略大於秦官印,大約至孝惠文景帝時期界格基本消失。如著名的玉印“皇后之璽”和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近200方官印,從印面文字篆書風格看,印文字體與秦印相比較顯然更加方整,但在方整中還略帶有秦印弧形的特色。直到西漢晚期弧形逐漸消退,筆道更趨於粗直,結體尤為方正,形成典型的漢印風格。

  東漢官印沿襲西漢官在印綬制度上與西漢基本相相同,官印的形制與西漢晚期、新莽時期一脈相承。不同歷史時期的官印,其字形筆勢和構圖的疏密變化或多或少地存在差異,形成不同的歷史風格。東漢初期印文風格與西漢中後期極為相近。東漢中期以後,時代特徵逐漸明顯,這時印文篆法受隸書的影響,筆畫多取直勢轉角方折,字體更顯方正,西漢官印中圓轉體態比較少見了。如此變化規律可以從秦漢官印中找到了最為典型的的常用字,如“令、印、長、丞、尉”等字。這些字,從微觀上為判別漢印時代風格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據。

  歷史上的漢代又分西漢和東漢,中間新莽僅十四年,那麼該官印究竟是西漢、新莽,還是東漢呢?

  四、“良鄉丞印”的篆刻風格

古人篆刻思離群

舒捲渾同嶺上雲

看到六朝唐宋妙

何曾墨守漢家文

清  丁敬

  《大明一統志》明確記載:秦時,良鄉縣屬廣陽郡,西漢時置良鄉侯國,隸涿郡。新莽時曾更名良鄉為“廣陽”,東漢時復稱良鄉,魏晉時改稱范陽郡、范陽國,良鄉縣仍隸屬。顯然,“良鄉丞印”可以排除新莽時期。那麼只有西漢和東漢的兩種可能了。

  細觀該印印面,章法上,四字平分,印面緊湊逼邊,印文結字方正,結構嚴謹。筆畫粗重渾厚,體方勢圓,轉折處輔以圓筆,方圓兼備,總體呈外方內圓的體勢。筆畫鑿刻粗重犀利,大刀闊斧。筆畫起收以方為主,斬釘截鐵,偶爾有刀衝出筆外,更見猛利。印面雖為筆畫粗壯的滿白文形式,白多紅少,但密中有疏,字距之間大塊留紅和“鄉”字的點狀留紅與印邊自然凹陷的殘破呼應成趣,更顯古樸。

  印文中“丞”和“印”字是官印中典型的常用字。學界總結“丞”字下面橫畫的筆畫形態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變化,總結了三式:未筆橫劃兩端略翹的定為秦及西漢,末筆橫畫兩端上翹甚至高出作U形定為新莽時期,末端筆畫橫畫平直作一字狀定為東漢及以後各朝。“良鄉丞印”中的“丞”字末筆橫畫,呈一字形方起方收,對照“丞”字三式,當為東漢時期特徵。

  我們再看該印的“印”字。秦漢官印中“印”字有二式:末筆尾端下垂稍作豎畫的小尾巴,主要流行於秦、西漢、新莽及東漢早期;筆畫筆直尾端無任何變化者,流行於東漢中晚期至魏、晉、南北朝。“良鄉丞印”的“印”字末筆呈一字,尾端無下垂,平畫直收。這也當是東漢官印中“印”字的時代特徵。

  五、“良鄉丞印”印鈕屬典型的東漢形制

衛青玉印本尋常

硯北先生少較量

洞鑒端須胸次闊

合將天眼讓蘇黃

清  丁敬

  鑒別官印的鈕制與印文同為重要。葉其峰在《秦漢南北朝官印鑒別方法初論》中特別提到:“印章的鈕式和印體的形狀、邊長、厚度,在構成官形形制的諸多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是鈕式。由於古代官印鈕式有一定制度,而同一組鈕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又形成不同的形狀,因而掌握印章鈕式的發展變化就成為了鑒別這個時期官印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漢代官印鈕式繁多,龜鈕、駝鈕、魚鈕、&鈕、塔鈕、鬥鈕、瓦鈕、鼻鈕等等,其中以鼻鈕和瓦鈕為漢代官印的大宗,漢官印的瓦鈕實則由秦時鼻鈕變化而來,至漢初鈕孔加大,孔壁變薄、高覆如瓦,故謂之瓦鈕,“實亦鼻鈕之變”(王獻唐語)。至東漢瓦鈕與鼻鈕並行,正如王獻唐的詳細評述:“然東漢瓦鈕制出,遂與鼻鈕並行,鼻鈕亦從加寬,與之柔雜,似鼻似瓦,其可據以分辯者,鼻鈕穿孔多圓,瓦鈕則隨瓦為之,略如半圓,而彼時謂之鼻鈕也。鼻鈕瓦鈕既混,初時尚短尚狹,演而愈長愈寬,甚或佔有印上之全面,四週微留一隙,其高度亦愈聳峙。故凡此類鼻瓦印鈕,皆東漢中葉以後,或魏晉間,西漢新莽無是也”。

  由此可見,東漢官印鈕制中的瓦鈕逐漸淘汰,鼻鈕的鈕邊加厚,鈕孔相對變小。東漢官印印體與鈕制同理相通,初期體薄,逐漸加厚,所以凡是低鈕薄體的官印為前期,高鈕厚體者為後期。故宮博物院藏“池陽家丞”、“晉陽令印”就是這一時期的標準器,比對“良鄉丞印”在鈕制的形制和印&的比例厚度,亦契合東漢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