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校專家權威解讀三中全會精神之五丨聚焦建設美麗中國

發表於:2024-09-16 08:47:56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是指導我國在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決定》中提出的“七個聚焦”改革目標,新華網思客推出“黨校專家權威解讀三中全會精神”系列,深入探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實質和改革要求。《決定》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本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教授韓融對此進行深度解析。

這是8月23日在寧夏吳忠市利通區拍攝的黃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新華網思客:三中全會《決定》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怎樣的意義?

韓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解決了生態環境保護“有沒有”“好不好”“全面不全面”等一系列具有重大深遠歷史意義的問題。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生態文明”作為重要的改革內容,提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以改革攻堅之力建設美麗中國。當前,我們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仍存在短板弱項,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仍有堵點難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強調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黨在總結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適應新形勢新需要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新時代新征程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8月14日,小朋友在青島嶗山區石老人海水浴場健身游樂區玩耍。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新華網思客:落實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目標任務,需要從哪些方面推進?

韓融:《決定》部署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重點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涉及多區域、多主體、多部門,涉及到當代人和未來人,本質上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從單一分散到綜合統籌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步形成。當前,環境治理仍存在管理主體和責任主體不明晰、運行機制不順暢、監管效率和質量偏低的問題,多頭、分散的管理方式難以滿足美麗中國建設的新要求。未來一是要完善協同治理機制,提升環境系統性治理水平。《決定》提出要“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落實這一目標的前提是要建立部門與區域間相互協作、水域和陸域共同治理的機制,改變行政條塊分割對生態治理與保護工作開展的不利影響。二是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使不同領域改革舉措和節奏保持協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涉及機構改革、職責調整和治理方式等的轉變。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全國各地落實改革行動的統籌;研究&&指導性意見,以解決實踐中政策交叉、編制管理、幹部培養使用等存在的突出問題。

第二,健全環境治理體系,尋求制度成本和制度效率的動態平衡。生態環境是公共資源,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徵,其治理是一個複雜綜合的過程,需要政府提供政策、經濟等方面的支持,需要基層政府與上級政府、企業、民眾之間形成合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目標是完成從0到1的制度建設、填補制度空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完善制度供給、降低制度成本為目標,從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和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等角度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和要求。要素的市場化改革是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全要素生産率提升的有效政策着力點。從資源環境要素市場整體來看,當前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綠電、綠證等機制市場參與主體和交易覆蓋範圍均不相同,四個市場在不同的市場監管主體下獨立運行。2022年3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了具體指引。首先,要通過頂層設計和加強監管解決市場規則不統一問題。其次,要通過引入拍賣機制和發展綠色金融解決市場屬性未充分激活的問題。下一步,可從理念轉變、政策優化以及動力轉換等方面,進一步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發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使地方發展擺脫“輸血”依賴、激活“造血”功能,促使生態增收進一步放大。

這是8月10日拍攝的位於寧夏吳忠市利通區的古城灣人工濕地內的野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任瑋 攝

第三,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2024年2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強調“以‘雙碳’工作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落實“雙碳”戰略決策的過程,也是氣候風險逐步降低、環境質量逐步改善、生態系統的舒適性逐步提升的過程。可以説,“雙碳”是實現社會經濟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環境源頭治理的“牛鼻子”,是促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向新&階的強大動力。我們應充分發揮制度優勢,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視挑戰為機遇、以重點帶全局、變轉型為轉機,以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推進“雙碳”政策落地、以差異化治理優化“雙碳”管理體系、以系統思維提升“雙碳”管理效能,把“雙碳”作為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歷史性任務來推動和落實,持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新華網思客: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過程中,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韓融:《決定》提出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隨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以産業結構、能源、交通、城鄉建設、消費模式等領域綠色轉型為着力點,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要正確處理發展和保護的關係。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當前,發展和保護之間的矛盾仍然普遍存在。比如,生態保護治理屬於典型的公共事務,提供的是全國受益的純公共性生態産品,地方政府和人民在湖泊等自然資源保護治理過程中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資源和環境保護收益與付出相比明顯不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本身蘊含着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只要貫徹新發展理念,綠水青山就可以成為金山銀山”。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要求在福利最大化的目標下,將生態環境要素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規劃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的最優經濟增長路徑。因此,從思想上要破除發展和保護二元對立的觀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路徑上要破除對原有高能耗高排放模式的路徑依賴,將綠色轉型的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方位、全領域、全地域推進綠色轉型。

新華網思客: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如何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韓融:《決定》提出“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促進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關鍵在於激發內生動力、打通轉化通道、創新轉化機制、實現造血功能。

7月25日,科研人員在若爾蓋日幹喬濕地一處試驗&&採取氣體樣本。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一是因地制宜,探索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也要講兵法,兵無常勢。有所為是發展,有所不為也是發展,要因時而宜”。各地應根據國土空間規劃所劃定的國土空間類型,明確發展目標、選擇發展路徑。位於生態功能區的地區要把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作為首要任務,在保護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發展文旅、交旅、民族特色産業等,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針對以生態保護為主的地區,建議調整考核指標,加大綠色考核在綜合考核中的比重。比如,對有些風景名勝區按照普通的縣和鄉鎮的發展指標進行考核,但是考核經濟指標、供電指標、工業指標等與其發展定位矛盾,勢必帶來保護與發展的衝突,應對其側重環境保護投入、植被覆蓋率、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環境指標的考察。

二是協同發力,促使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一方面要切實發揮政府作用。樹立正向激勵的立法理念、完善法律體系,為“綠水青山”的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法律護盾。因地制宜在生態保護緩衝區、綠色發展區培育發展生態優勢産業,探索建立與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相配套的財稅、産業、金融等多種政策工具和收益分配機制。將“三區三線”政策需要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整合起來,從空間上降低碳源與碳匯的比值,使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可以從空間整合維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通過建立“生態銀行”對碎片化資源集中整合優化,形成優質“資産包”,打通資源變資産、資産變資本的通道。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市場機制。在實踐中,要樹立正向激勵的立法理念、完善法律體系,為“綠水青山”的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法律護盾態系統保護修復,支持重點生態功能區做好“土特産”文章;建立健全碳匯交易市場,創新綠色金融産品,開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新通道。

 

往期回顧:

黨校專家權威解讀三中全會精神之四丨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黨校專家權威解讀三中全會精神之三丨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黨校專家權威解讀三中全會精神之二丨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黨校專家權威解讀三中全會精神之一丨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