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船用的錨鏈,能有多少技術含量?又能做成多大的生意?在一家位於長江邊的民營錨鏈工廠,記者得到的答案出人意料:一條錨鏈也能做成單項冠軍,拿下船用錨鏈和係泊鏈全球市場60%以上的份額,年營收超過20億元。
在江蘇省泰州市靖江市的江蘇亞星錨鏈股份有限公司拍攝的生産車間內景(6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走進江蘇省泰州市靖江市的亞星錨鏈廠區,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作業,還有機器人為錨鏈焊接橫檔,車間內火光四射。數十噸重的船用錨鏈堆成小山,衝擊着參觀者的視覺。
6月4日,在位於江蘇省泰州市靖江市的江蘇亞星錨鏈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生産車間作業。新華社記者 毛俊 攝
亞星錨鏈成立於1981年,最初只是一家村辦小作坊。歷經四十多年的發展,如今這家民企年産能達30萬噸,成為我國錨鏈生産這一細分市場的龍頭企業。這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靠的是堅定不移的深耕,和對産品創新的不懈追求。”公司董事長陶興告訴記者,錨鏈一端連着錨、一端連着船,看起來普通,造好卻並不容易。一根完整的錨鏈環環相扣,工藝精細複雜,不僅要具備滿足客戶定制化需求的技術,還需要確保“零缺陷”才能經得起市場檢驗。
在亞星廠區內的江蘇省係泊鏈設計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裏,記者看到正在進行的破壞性疲勞試驗。工作人員介紹,“錨鏈的疲勞性能非常重要,每一個錨鏈環都要在模擬海水中拉至少50萬次,僅實驗周期就需要8年之久,需要充分的數據支撐,才能經得起檢驗。”
這是在位於江蘇省泰州市靖江市的江蘇亞星錨鏈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的係泊鏈,其鏈環直徑達220毫米,為目前全球最重鏈環(6月4日攝)。新華網 李然 攝
2003年,亞星錨鏈的R3係泊鏈打破國際壟斷,之後推出的R3S、R4、R4S、R5系列産品,逐漸追趕上國際水平,並參與制定船舶與海洋技術係泊鏈的國際標準。2021年,公司生産的 R6級係泊鏈首次實現産業化運用,一舉打破了國外企業在係泊鏈領域長達三十年的壟斷,成功應用於我國新一代中深水海洋鑽井&&建設,成為“國之重器”的重要“生命鏈”。
江蘇亞星錨鏈股份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裏的一件20多米長的深海錨樁(6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在亞星的生産車間裏,一個20多米長的箭狀錨引起記者注意。“這是深海錨樁。一些海上漂浮式風電項目把錨鏈固定到海床,需要打樁,如果使用深海錨樁,利用其自重帶動錨鏈,打樁效率可以大大提高。”陶興説,隨着海洋開發的興起,這類産品的市場前景廣闊。
研發産品培育新質生産力,不僅需要新技術,還要有新的生産方式、新的發展思路。近年來,亞星錨鏈從“深海”向“陸地”延伸,開拓礦用鏈市場,引領企業從海上油氣&&係泊鏈的研發生産成功挺進陸上採煤礦用鏈的研發和産業化。“刮板輸送機是煤炭運輸工具,要靠鏈條傳動,之前煤礦用鏈條主要依靠進口,損耗很快,沒多久就要更換。而我們海工用的鏈條,要求超過20年不換,於是5年前開始嘗試把船舶鏈條的製造技術,應用到採礦行業。”陶興介紹,目前公司生産的礦用鏈産品已在神東、潞安等國內大型煤炭礦井陸續交付使用。
6月4日,在位於江蘇省泰州市靖江市的江蘇亞星錨鏈股份有限公司,一名工人在生産車間作業。新華社記者 毛俊 攝
亞星錨鏈打破應用壁壘、鏈動高端裝備的故事,正是一批泰州市靖江市船舶配套企業轉型升級的縮影。圍繞船舶修造,泰州市靖江市多年來主動延鏈、補鏈、強鏈,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推動産業集群建設。據了解,靖江現有船舶修造(拆)企業16家,配套企業200余家,逐步構建了造、修、拆、配套完整的船舶産業格局,本土化配套率達到40%以上。
泰州市工信局局長劉江明&&,泰州將進一步優化企業科技創新,引導“專精特新”企業深耕細分領域,鼓勵重點企業參與攻關核心技術,制定重要標準,紮實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李然 柯高陽
編輯:周佳苗 馬宇聰